环球同此凉热,​中外高校学子相聚北仑探讨应对气候变化之道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10-27 01:33:28 浏览()次

你为什么关注气候变化?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刘家宝说:“我曾在无限流小说中了解到各种环境危机,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让我更加关注气候危机的到来。”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尹鹏宇说:“因为气候变化影响万事万物,也和我所学专业相关。”

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周文慧的回答则更加短促:“因为环球同此凉热。”

包括这几位青年在内,20名来自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等中外高校(机构)的青年,近日齐聚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参与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线下活动,学习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共同探索可行之道。

专家授课,深入浅出传授前沿知识

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有什么来头?

据了解,课程由中欧伙伴交流项目、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以多元、动态的方式阐释中国和欧盟气候政策。通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实践研究和公众传播,探索多方参与的气候适应模式,同时加强中欧青年气候议题的民间交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青年领导力,支持气候友好行动。

其中,今年暑期开展的线上课程聘请了多位来自我国和欧洲的讲师,围绕欧盟绿色议程的 6个方面进行讲授,即气候政策、气候正义、国际和国家视角、地方视角、公众参与和气候安全。

而近期举办的线下活动同样亮点不断。

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线下活动现场。

应邀授课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贾峰研究员,围绕“如何把知识转变为行动”“如何做好气候传播”“在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3个问题,关注气候变化教育、气候传播和低碳生活3个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博士,系统分享了碳中和及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碳中和引发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球碳中和博弈下的气候治理体系以及中国的战略选择等。

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副主任汪韬以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为例,与青年学子分享如何做好气候传播与报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王信博士结合自己主持和参与的规划项目,分享了长三角地区城乡绿色低碳专项规划方法与案例。

课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王一然表示:“培训课程让我收获了很多前沿知识。老师们深入浅出,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小伙伴们可以聚在一起思考,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方案。”

实地调研,青年探究应对气候变化之道

专家授课干货满满,在宁波市北仑区的实地调研同样令学员获益匪浅。

北仑区坐拥沿海港口,具有明显的“大港口、大工业、大石化、大物流”的临港工业型城市特征。近年来,北仑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积极探索。

调研中,学员们分为低碳生活、低碳工业、低碳交通和城乡规划4个小组,分别走进乡村社区、工矿企业、港口码头,与乡村(社区)干部、生产一线员工和管理团队交流,探讨各自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之道,挖掘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特色亮点。

学员们的调研有多细致?以在宁波海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从公司推动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公司废水和废乳化液的处理方法与利用,到公司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员工环保培训内容、员工参与率,甚至企业内部开会时是否鼓励员工使用非一次性塑料水杯、是否有双面用纸规定等,青年们都一一询问,细细记录。

实地调研也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以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例,企业通过改良桥吊、龙门吊等装置提高能效,通过部署光伏、风能、储能、换电站等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这是许多学生过去未曾近距离了解过的。

一位学生感慨:“调研让我看到,我国的企业正在扎扎实实地减碳,我对实现双碳目标更有信心了。”

学员参与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实地调研。

作为活动协办单位,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非常欢迎青年学员的到来。局长王涛说:“在实践中,我们有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值得总结和提升,希望青年学子帮我们挖掘一些案例,帮助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北仑故事。”

据了解,本次活动组织多学科背景的青年走进北仑区,深入一线调研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成效,识别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可行建议。

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虞伟认为,“它有别于专业机构的课题研究,而是以青年的视角来观察,既给青年认识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机会,也促使他们从生产、生活、生态保护等多维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路径。”

收获颇丰,学员长知识、强意识、促行动

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旨在通过知识分享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建立“知识—意识—行动”模式,组织多学科背景的青年开展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实践研究和公众传播,培养青年气候行动先锋,并通过他们向身边的人传播气候知识,再带动转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为此,主办方从550余名线上课程学员中选拔出来自18所高校(机构)、17个专业的20名学员,参与本次线下课程。

而学员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也正契合课程主办方的初衷。

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线下活动现场。

课程让不少学员感受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厦门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莫娟说:“课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需要更多的知识、意识和行动。作为当代青年,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会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中,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更多支持,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课程也给学员们带来了行为改变。来自巴黎政治学院的研究生高凌奇表示,课后,自己更加关注能源效率、注重减少浪费、鼓励身边的人采取行动以降低碳足迹,更重要的是,“课程还为我打开了气候传播的大门,启发我思考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和互动,引发人们的兴趣,激发他们采取行动。”

(本文图片由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项目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