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塞上煤城”,贺兰山生态修复推动石嘴山走上转型新路子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10-12 01:28:04 浏览()次

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石炭井大磴沟治理区的制高点,俯瞰四下,点点星绿在山野的缝隙中顽强迸发;耳畔,清脆的鸟啼声婉转不止,生机勃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紧贴着大蹬沟的一座黑乎乎的“煤山”。这正是贺兰山未经修复时的面貌。

“我们在修复区选取了这面山坡保留原貌,以此作为贺兰山生态破坏的警示教育点,用来提醒人们贺兰山的过往。”石嘴山市贺兰山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周金梅对记者介绍。

贺兰山峦横亘在市区西侧,黄河水从市区东侧穿流而过,因“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的石嘴山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有着“塞上煤城”之称。

然而,长期倚靠单一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贺兰山生态系统愈发脆弱、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流域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山峰被削平,渣石堆成山,大大小小的采矿场如一道道伤疤横亘山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整体功能损坏的威胁正在逼近。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7年石嘴山市开启了贺兰山环境整治问题。次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又成功申报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旨在通过实施180个工程项目,系统提升贺兰山东麓生态质量。一场改头换面的“整容”就此展开。

贺兰山的症结在于人为过度开采,而整容的第一步,便是全面退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点。

周金梅告诉记者,保护区内先后对169处人类活动点实施清理整治,依法关闭退出214家煤矿、非煤矿山和涉煤企业,拆除55万平方米建筑物,并平稳引导矿山企业关闭退出,还自然原有的宁静。“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渣台削坡降级、采坑回填等措施,重塑了贺兰山的地形地貌,并通过高陡边坡截排水、沟道疏浚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修整完地貌之后,便是给矿山“盖被”覆绿,这所需的苦功不亚于凿山开矿。由于山体地质坚硬,种树得靠人工挖。

回忆起那段历程,石嘴山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张敬鼎忍不住说道,“用‘羊镐把’刨开砂石地,一耙子下去都要冒火星,刚开始一天只能挖两三个树坑。为了把树种活,我们自己用袋子把土背上去,将树苗扶正、培土、踩实。”

沙柳、柠条、山桃、杏树、火炬……如今,各类新嫩的树木点缀着山坡,细密的滴灌管道整齐铺放在地面上。一棵树龄三四年的侧柏上挂着一张塑封标牌,上面清楚地写着责任人姓名。“在贺兰山种树不易,种一次就要让它存活,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党员责任树,责任人的职责是定期浇水养护。”张敬鼎说。

 

一颗挂着“党员责任树”牌子的侧柏  韦璐摄

 

山麓地区的植被恢复和土地治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同时增加植被覆盖还能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截至目前,贺兰山石嘴山段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46.8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4.68万亩,播撒草籽101平方公里。

经过艰难的“整容”修复,告别“塞上煤城”的石嘴山必定要摒弃曾经资源型城市的模子。今后如何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转型是这座城市的答案。利用遗留工业遗址和废弃矿坑,石炭井打造了“旅游+生态修复”项目。

银川市民马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有空常带着孩子乘坐绿皮火车来石嘴山游玩。而他口中的火车正是7524次列车,这趟列车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石炭井旅游号”。每个早晨7:35,这趟列车从银川出发,历时3小时52分,深入贺兰山腹地,探访大漠风光,沿途串联起大磴沟、白芨沟等曾经的煤炭矿区,让乘客真切感受那段的工业岁月。

 

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基地一角 韦璐摄

 

“旅游+工业影视拍摄基地”是石炭井矿区探索出的另一条新路子。2017年起,石炭井的一些老房子被修缮,老街巷也被保护起来,打造起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步入其间,老旧的建筑砖瓦斑驳,“撤退”的工业厂房空空落落,瞬间将人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盘山公路上经过,常常能够偶遇在此取景的剧组。

此外,由于贺兰山东麓日照充足,全年日照可达3000小时,戈壁滩上的砂土富含矿物质,石嘴山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已达301.07亿元,酒庄接待游客超过135万人次,综合产值达到342.7亿元。葡萄种植和酿酒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旅游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石嘴山市龙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6.4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120万元。

编辑:程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