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的密码:都是摆在明处的东西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18 00:34:08 浏览()次

江苏,用1%的面积,6%的人口,为全国贡献了11%的经济总量,其经济体量和增速稳居全国前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这个制造业强省如何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路,为何能持续推进建设“强富美高”,成为网友口中的“苏大强”?

近日,央视《对话》栏目专访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访谈中,有关江苏制造的密码一一解开。

制造业:软硬实力兼具

谈江苏制造,先来看3组鲜活的数字——4.9万亿的工业经济总量、3556亿的经济增量、795个新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数字背后,江苏制造的硬实力一览无余。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看家本领”,经济保持韧性、持续向好。

“江苏的传统产业规上营收占比六成,利润占五成以上,从就业角度讲,提供7成以上的岗位。”信长星说道。

随着时代发展,江苏的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活力,这是江苏制造保持领先的基底。信长星说:“我们要启动传统产业的焕新工程,焕发新活力。第一步要苦练内功,技术创新、打造撒手锏,这是最根本的。第二步要数字赋能,数字化升级改造。第三步要拓展市场,要走向国际市场,到大海中去学游泳、去比拼。”

传统产业技术革新、新旧动能实现转换,江苏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也快速发展。2022年,江苏“三新”经济实现增加值3078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6%,成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江苏制造强,不仅有“硬实力”,还强在“软实力”。

软实力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在信长星看来,软实力是一种综合的长期积累,包括文化底蕴、科技支撑以及企业家精神。

“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以苏州、杭州为例,提到文化底蕴发达的地方经济一样可走在前列。”信长星说,“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根本。没有科技支撑,经济、制造业和工业发展都难以持久。”

“再就是企业家精神。近代以来,企业家张謇以实业报国的精神扛起家国责任,实业报国的精神也代代传承。江苏企业家身上这种浓厚的情怀和精神作为一种内在动力和追求,也不断引领着江苏企业的自立自强。”信长星说。“经济上要强、百姓要富、环境要美、社会文明程度要高,‘强富美高’强要摆在首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擘画的蓝图。”

一硬一软,一旧一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江苏要继续奋勇争先,不负嘱托,各项工作积极走在前列。发展不只为一域增光,也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体现出江苏担当。”信长星说。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近年来,江苏制造的发展轨迹中,贯穿着绿色、低碳的主线。

在访谈中,信长星谈到了江苏的纺织业,提到了“无锡国棉一厂”这家老字号。

无锡国棉一厂成立于1919年,虽有百年历史,但其生产技术依然世界领先,正是得益于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及其绿色发展的理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棉’就注重绿色低碳生产,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的规划,推进品牌战略与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向绿色低碳转型,开发、应用绿色原料,研发选用节能工艺、器材和纺织专件,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推广,在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中贯彻、深化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晔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道,“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化是必由之路。2000年起,无锡一棉开始信息化进程,目前它拥有由传感网、ERP 和电子商务组成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创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信息化与各项业务之间的深度融合,使企业具备了智能的“数宇神经”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感知生产、管理、市场,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除了纺织业之外,江苏的光伏、电网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也一直走在低碳发展的前列,带动上下产业链实现协同发展。

在《对话》访谈节目中,江苏的一些企业家也受邀来到节目现场。信长星表示,“我倒觉得没什么密码,都是摆在明处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密码的话,他们今天都来了。”

“天合光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一个链主企业。在谈到如何发挥好链主企业的责任担当、推动协同创新上,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介绍:“2022年江苏整个光伏产业的产值超过8500亿元,专利超过25000件,接下来我们要持续加强产业链创新协同。”天合光能不仅专注于自身发展,推动创新持续走高走强,还和主料链、辅料链、设备链的企业进行协同创新。

南瑞集团是江苏省电网行业的头部企业,要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就要构建智能电网,这将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各种技术和装备。“我们在电网自动化、机电保护、柔性输电等各个方面都走到了世界前列,对于上下游企业从发电到输配用电以及调度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南京市有1200家企业和智能电网产业链相关,长期保持20%的增长。去年产业链的产值达到2680亿元。”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山社武说。

生态打底:向着五个“美”迈进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江苏自古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强富美高的江苏不光强在制造业,其生态环境也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积极探索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的可行路径,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级。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江苏晒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3.1%、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治理更见成效,今年来累计打捞蓝藻38.8万吨,清淤200万方,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为近年来较低水平。洪泽湖、大运河生态岸线占比稳定上升。

一面是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一面是单位GDP能耗同步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43%,江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今年2月起,信长星履新后走访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进行调研。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调研的高频词之一。

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也对下一阶段建设美丽江苏做出预判,那就是“今后5年是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新阶段,污染防治攻坚到了进则胜、不进则退,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跨越的新阶段,美丽江苏建设迎来积厚成势、多点突破、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新阶段意味着新要求,如何以新举措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

大会指出,“以美丽江苏建设为牵引,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大力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更大力度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在四个“更大力度”的指引下,五个“美”应运而生,即:

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充分彰显江苏自然生态之美;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充分彰显江苏绿色发展之美;

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充分彰显江苏城乡宜居之美;

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彰显江苏水韵人文之美;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充分彰显江苏区域善治之美。

这五个“美”既包含自然生态,也包含了人文环境、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对于江苏制造来说,是一道必答题。显然,江苏已成竹在胸。

新时代的江苏制造,不仅会在质量效率上做文章,也将在绿色低碳上下功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朝着“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全面建成”这一目标努力奋进,以“绿”打底,厚植产业发展基石,“苏”写“制造强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