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水务上市公司2023年中期业绩陆续披露完成,小编特整理了67家公司2023年上半年业绩数据,以飨读者。
据统计,67家水务上市公司2023年营收总额约970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约98亿元。总体规模偏小,且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营收多在10亿元以下。
除了我们熟悉的水务上市公司之外,2023上半年也有一些“新兵”加入“战场”,如舜禹股份、联合水务、科净源等。
67家水务上市公司2023年上半年业绩(以营收排序)
注:北控水务、光大水务排名按照折合成人民币计算 本文净利润指归母净利润
业绩断层明显,中小企业居多
据统计,67家水务上市公司中,仅有北控水务一家中期业绩超百亿,并且实现了29%的营收增长,可谓“强者恒强”。
营收超50亿元的仅有北控水务和首创环保两家企业,实现“断层式领跑”。
北控水务表示,营业收入增加,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所有建筑工地已于疫情后全面恢复运作,故BOT水务项目建造服务的营业收入有所增加;二是从2022年6月30日起,集团将北控城市资源的业绩综合入账,导致总营收有所增加。
67家上市公司中,营收在40-50亿元的有华光环能和高能环境两家,但这两家又不是仅以水务为主业,还包含其他业务,以高能环境为例,其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项目协同持续提升,助力其业绩在整体保持高位。
67家上市公司中,营收在30-40亿元人民币之间的有6家,分别是洪城环境、重庆水务、兴蓉环境、中原环保、碧水源、景津装备。
67家上市公司中,营收在20-30亿元人民币之间的有5家,分别为光大水务、上海环境、启迪环境、创业环保、富春环保。
67家上市公司中,营收在10-20亿元人民币之间的有11家,营收在10亿元以下的最多,高达41家,占比61.2%。
超四成企业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67家水务上市公司中,有38家企业实现了营收的同比增长,占比56.7%,其中中山公用和恒誉环保实现了较大幅度的营收增长。
这38家企业中,其中30家实现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占比44.8%。
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67家水务上市公司中,有42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华控赛格、清研环境、恒誉环保、北控水务、碧水源、武汉控股、博世科、博天环境、国中水务9家企业涨幅超100%。
这9家企业中,净利润增幅达1724.5%的华控赛格成为了“显眼包”,尽管营业收入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却实现了大幅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非经常性收益的影响。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幅度扩大了174.11%。如果剔除这些因素,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并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恶化。
水务龙头中,北控水务、博天环境、碧水源也都通过“内外兼修”实现了“逆袭”,抑或说重新回归高位。
去年上半年,北控水务收入利润结构持续优化,水务运营板块的收入占比增加至61%,已经超过了建造收入。
而一直在努力自救的博天环境在2023年上半年,以改善收入、成本、现金流管理为重要目标,全面加大项目回款力度,综合提升资产经营质量,提高资产收益水平,经过债务重整,信用逐步修复,工程项目有序推进,也实现了同比扭亏为盈。
并入中交集团整体管理体系的第二年的碧水源在内控治理、战略重构、结构优化、精益管理、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多方面都在同步发力,在治理、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做加法的同时,也通过聚焦主业、落实减亏治亏、加大应收清欠等方面来共同推动公司经营质效的提升,延续了去年的央企控股后的业绩增长态势。
10家企业出现亏损
67家企业中有29家企业出现了营收下滑,其中不乏首创环保、光大水务、启迪环境、创业环保等多家龙头企业。东方园林、金达莱、兴源环境、中环环保营收降幅超过30%,整体降速排位靠前。
对于业绩的显著下滑,金达莱的解释或许能代表一部分企业的实际情况,金达莱表示,公司业绩下滑主要系受宏观经济下行、政府财政支付能力承压、竞争加剧等市场环境因素影响。
67家企业中,亏损的企业有包括启迪环境、云南水务、东方园林、节能铁汉、岭南股份等在内的10家,占比14.9%,其中东方园林亏损最多,超10亿元,其他企业亏损额在千万及一亿元左右。
对于东方园林来说,国资入主四年,并且不断在寻求改革创新,但似乎成效甚微。2020年-2022年,东方园林分别亏损4.92亿元、11.58亿元、58.52亿元。有业内人士指出,东方园林面临内忧外患一大堆问题待解,国资与民企协同效应尚需一定时日才能见效。
亏损的企业
67家企业中净利润下滑的企业有25家,深水海纳、兴源环境、太和水下降幅度超100%。
而在营收方面绝对领跑的首创环保也出现了净利润的下滑。
首创环保净利润之所以下滑,一是因为工程建设板块受疫情影响较大,水务工程利润较上年同期降幅49.06%;二是京通快速路开始执行免费政策,导致利润同比减少82.95%;三是海外项目(主要是首创新西兰)受海外汇率波动及疫情补贴政策变化,汇兑损益7167.71万元。
67家企业中有17家企业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占比25.4%。
结语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企业相较去年,已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实现复苏,并通过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和提高运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式实现新的突破。
水务企业经历了转型的阵痛期后,大家也开始明白,如果说企业危机初期,国资入主能够堵住资金缺口做到“雪中送炭”,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想要稳健发展,更需要依靠自身技术优势、管理水平及运营能力的提升。
在行业“内卷”成为常态、大赛道逐渐拥挤之时,一些细分赛道的专精深耕型企业反而拥有更多破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