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前,草原内牧草高度仅为9厘米左右, 如今牧草已经长到11.2厘米,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也从十二年前的63%提升到了70.3%。”站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肃南县)皇城草原上,同行的工作人员为记者讲起皇城草原这些年的变化。远远望去,草原内牧草茂盛,蓝天绿地连成一片,好似一幅油画。
草畜平衡区边,几只羊在悠闲的散步。 任靖摄
皇城草原又称“夏日塔拉草原”(裕固族语意为金色草原),其所在的肃南县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祁连山北麓75%的面积、祁连山国家公园25.2%的面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9.3%的面积在肃南县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肃南县保护祁连山的重任。
2011年起,肃南县即按照“禁牧不禁羊、禁牧不减收、禁牧不减肉”的原则,在全县32个村(祁丰乡13个村、大河10个村、康乐5个村、白银2个村、马蹄2个村)实施禁牧。“我们县长亲自签发禁牧令,县政府及时发布禁牧令并张贴宣传。同时,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牧户每年层层签订禁牧管理责任书,落实禁牧管护责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此基础上,肃南县根据不同的草原类型给予牧民相应的补贴。禁牧区被分为山地、草原等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地经济价值不同,补贴也不同,每亩地的补贴价格在6.8元到21.4元不等。
但禁牧之后牧民的收入从哪来呢?答案是发展舍饲养殖。肃南县全县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97个,暖棚羊舍1.8万座,通过喂养草料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在增收的同时又保护了天然草原。
但是在行进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道路两侧的草原上有不少正在吃草的羊。“这里是我们的草畜平衡区。”肃南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草局副局长顾自福告诉记者。
草畜平衡区内,几只羊在吃草。 任靖摄
草畜平衡是指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提供的饲草饲料量与所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在保证牲畜有充足的饲草料的同时不破坏草原生态。说到这,顾自福举了个例子,“比如某块草地经过核定只能养100只羊,但是牧民养了140只,多出来的这40只就必须要通过购买饲料的方式喂养。”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指出要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后,肃南县更加认真贯彻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采取舍饲养殖、草原流转、加大出栏、异地借牧等方式,着力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此外,肃南县还加强了对于违法放牧行为的处罚力度,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30多起,处罚120万元,起到了查出一起、教育一片的作用。
同时,肃南县政府设立绿色畜牧业发展资金。每年县财政安排800万资金对发展保护生态的优质畜种高山细毛羊、饲草料产业进行扶持、对贩销3000只以上大户每个羊单位进行5元奖励。肃南县还通过异地借牧的方式,将全县52个行政村20万只牲畜在张临高等绿洲农业区放牧,它们以秋收后秸秆为食,缓解了1.7万亩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使天然草原得到全面保护修复。
此外,为了更好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祁连山的伤害,肃南县还组织牧民进行搬迁。其中,核心区原住牧民搬迁149户484名,缓冲区原住牧民搬迁146户436名,搬迁人员分散安置到城乡(镇)集镇及周边县(市、区)。
回忆起搬迁时的场景,顾自福有些伤感,“不少牧民祖祖辈辈居住于此,离开的时候都很舍不得,一边走一边抹眼泪。但他们深知祁连山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搬迁。”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居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我们会对牧民的房屋设施进行评估并予以补偿,补偿款在40万元—126万元之间不等。”此外,部分居民受聘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每年能拿到3万元的工资。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祁连山保护取得阶段性进展。禁牧区牧草从2011年的9厘米提升到2023年的11.2厘米,产草量从每亩82公斤上升到106公斤。
但同行的工作人员直言,当地牧民确实面临收入减少,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就舍饲养殖而言,饲养用的草料多需要从外部购入,牧草的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养殖成本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肃南县大多数区域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仅有少量空间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旅游业,增收效果并不显著。“草原畜牧如何转型,后续产业如何发展,是制约肃南县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顾自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