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孤江江口断面一季度汛期污染源强度全国排名第49位。”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全国水环境情况,孤江江口断面形势“不容乐观”。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开展溯源排查整治,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全力整治孤江江口断面汛期总磷浓度超标问题,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孤江江口断面所在地吉安市青原区政府副区长龙兵掷地有声。
今年一年度,孤江江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总磷平均浓度0.0416毫克/升,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2.26毫克/升,氨氮平均浓度0.14毫克/升,PH平均值6.6。
溯源排查,准确掌握污染源
孤江是赣江中游的一条支流,也是吉安市五大河流之一,流经兴国、永丰、吉水、青原等四个县区,于青原区富滩镇张家渡从右岸汇入赣江,青原境内河长21千米。
“孤江两岸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和不少的村居、企业,潜在的水污染因素较多,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是流域最大的水污染风险隐患。”青原生态环境局污防股负责人刘帅说。
针对生态环境部通报问题,2022年青原区集中组织人员对孤江江口断面上游5公里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地毯式”溯源排查。经检测发现,孤江江口断面上游的13个入河排污口总磷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的问题,其中一处入河排污口总磷浓度高达1.16毫克/升,为劣V类水。
“总磷浓度超标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值春耕备耕,孤江江口断面上游群众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涉及种植面积1.7万亩,致使断面水质总磷浓度严重超标,污染强度一度高达3.65。”刘帅分析认为。
与此同时,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孤江水质安全的一大因素。
刘帅介绍说,汛期,孤江沿岸农业面源径流水和农村生活污水随雨洪水涌入孤江,造成污染物强度、浊度激增;加上断面上游1.1公里处还有一采砂作业区,底泥扰动也影响了断面水质。
对症施策,综合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表象在河里,其实根子在岸上。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坚持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全面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彻底解决孤江江口断面汛期总磷浓度超标问题。”青原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丛智表示。
青原区按照水陆同抓、全域共治的要求,统筹整合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资金1亿多元,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全要素全链条治理,实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秸秆农膜污染治理工程、治理效果在线监测工程,大力建设生态塘、生态沟渠,清淤池塘4.51万立方米、沟渠2.01万延米,生态护坡9800延米,通过实行生态疗法,对农田氮磷进行拦截净化、负荷削减。
“通过有效治理,项目区年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达20%以上,农田残膜回收率提升至80%以上,减少总氮排放量464.3千克、总磷排放量112.0千克。”青原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梁泷“数”说了治理成效。
此外,青原区启动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42亿元,对全区所有乡镇圩镇及周边村居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全域收集、集中整治、长效管控,确保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
截至目前,青原区完成了孤江流域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达标排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村人居环境。
部门协同,共筑水质安全线
又是一年汛期至,污染防治正当时。
为确保今年孤江江口断面汛期总磷浓度不超标,3月初,青原区再次开展了孤江江口断面上游5公里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活动。
“经梳理,共有9个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垃圾乱堆、农村臭水体、水上漂浮物、采砂、种植等方面,涉及多个部门和乡镇。”青原生态环境局综合股负责人薛晶晶介绍。
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青原区制定孤江江口断面汛期水质稳定达标工作方案,建立问题清单,“一事一单”下发至相关部门单位,责令限期整治到位,防止问题反弹。
青原区各部门单位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主动扛起守水、管水、护水责任,健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共同构筑水质安全线。
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开展溯源排查,协调第三方监测机构加密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农业农村部门结合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指导群众避开雨季施肥,及时清理沟渠内垃圾。水利、交通部门加强采砂船只管理,杜绝超范围采砂作业。流域各乡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清理水系周边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下一步,我们建立和完善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增加巡查频次,每半月至少一次,加强对孤江江口断面上游巡查督导,加密监测上游点位水质情况,全面掌握水质情况,精准定位水污染源,严防断面总磷浓度超标,确保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李丛智说。
编辑: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