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北纬35°甜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3-01 14:12:36 浏览()次

早春时节,走进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于家山村,“北纬35°甜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标语迎面而来,大红灯笼悬挂在路边,水泥路面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民居最大程度地保留着乡村的原汁原味。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摆放着可供游客休息的长椅和成块的方石。

踏在圆磨盘铺成的滚水桥上,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长义指着面前的清流打开了话匣子:“这里原来是一条垃圾沟、臭水沟,为打造美丽乡村,我们本着生态优先、乡土自然的原则,通过场地清理、河道修砌、景观美化等手段,让这条垃圾沟涅槃重生,这里也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龙门涧’。”

微信图片_20230228151659.jpg

昔日人穷村破的小山村如今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地,于家山村的巨变,正是临沭县创新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模式,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一个缩影。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临沭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利告诉记者:“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财富和优势,我们作为乡村生态振兴专班牵头单位,以解决农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助力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形成村村有特色、一村一亮点,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小村庄”的“大名气”

朱村不大,有人口2700多人。但朱村名气大,是个“红色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战斗过。2013年11月,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

近年来,朱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创新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路子,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于2021年成功创建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临沭县分局法规与标准科科长王庆玉说,为提升村庄“颜值”,朱村不断加大水环境整治投入,加强水环境管理,实施了2公里沿河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对朱村及周边9个村居进行连片治理,硬化村街巷道3.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00户,新增林草绿地面积5000平方米,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置全覆盖。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朱村大力发展“生态+新型绿色农业”,打造集有机生产、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养生康乐于一体的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有序开发当地葡萄、黄梨等优势特色资源,建有苗木基地600亩、蔬菜基地100亩、优质葡萄基地400亩,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朱村还实施了明清古建区、西部住宅区等区域提质升级工程,对八路军朱村抗战旧址和临沭县人民政府旧址进行修缮,形成了明清建筑古村落群,恢复传统古村落风貌。

村子更美了,游客更多了,朱村的名气更大了。

“小地瓜”的“大文章”

“北纬35°甜”,是什么甜?不是热气腾腾的烤地瓜的香甜,而是于家山村的地瓜商标。

于家山村不大,户数400多户,人口1300多人,地瓜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地瓜6000吨,素有“地瓜专业村”的美誉。种植地瓜选用优良品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种植要求,增施发酵好的牛羊粪及有机肥,走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年产量达6000吨,可实现经济效益860万元。

为做好“小地瓜”的“大文章”,镇里引导村民利用传统工艺生产红薯粉条、粉皮,烤红薯、烙制红薯煎饼,包装成旅游产品后到共富商店售卖,人均增收2万余元。有的村民通过外出学,掌握了地瓜加工新技术,推出地瓜点心、薯条、红薯奶茶等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临沭县分局生态环境科科长张晓富介绍,于家山村以龙门涧湿地公园为主线,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整体提升。同时,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村民致富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美丽乡村绘就浓厚的生态底色。

微信图片_20230228100318.jpg

于家山村先后建设完成了“耕读薯院”“龙门薯院”“归雁薯院”等独具“地瓜专业村”特色的乡村景点,通过“瓜瓜直播”等形式的宣传推广,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倾心打造的“瓜瓜课堂”“研学工坊”等,做到了让游客既能欣赏到“地瓜村”的景,又能体验到“地瓜村”的趣,“红薯宴”的推出更是让游客品尝到“地瓜村”的甜。

临沭县青云镇副镇长张立达对记者说:“我们以红薯产业为主题,通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做大做强红薯精深加工,引领全产业链升级,带动片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走出多元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薯乡群众在北纬35°的甜蜜产业带过上甜美好日子。”

“小柳条”的“大钱景”

柳编是临沭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在临沭县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

在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柳编艺术小镇生产车间里,一根根柳条在工人师傅的手里上下翻飞,一个圆形或方形的柳篮雏形就出现了;成品车间里整齐堆放着制作精美的柳篮等柳编家居工艺品,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把这批发往海外的产品打包、装箱。

微信图片_20230228151322.jpg

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告诉记者:“欧拉柳编艺术小镇项目是集柳条、花卉现代化种植,草柳编工艺品生产加工,花卉、柳编工艺品展销,产业旅游、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柳编产业特色小镇。我们以柳条种植为基础,柳编产业为支撑,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产品3亿多件,依托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解决就业8000多人。”

欧拉柳编艺术小镇,就位于“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项目是曹庄镇以“临沭杞柳”“红色朱村”为品牌,整合朱村、柳编、沭河古道、马陵之战古战场、岌山地质公园等区域内各种资源,力争实现区域内柳编产业文化、柳编非遗文化、朱村红色文化、沭河古道文化、沂沭地质文化等优势资源的高度融合。

微信图片_20230228150653.jpg

临沭县曹庄镇副镇长禚宝宏对记者说:“我们以柳编产业为核心,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循环农业、科技农业以及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特色项目,促进柳编产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镇杞柳种植面积9000多亩,从事柳编加工的农民15000多人,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万余元,累计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柳编产品1500多万元。”

微信图片_20230228100240.jpg

相关数据显示,临沭县有10万多人从事柳编产业,柳编出口企业达到372家,实现年产值176亿元,出口额达到16.11亿元。小小柳条,挑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