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活用“科技+执法”“执法+服务”绿色引擎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2-16 18:46:19 浏览()次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召开综合执法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去年综合执法取得的成果及典型案例。

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目标,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科技+执法”精准狙击问题,“执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去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持续保持历史同期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一微克蓝”“奥运蓝”成为美丽北京代名词,为首都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勤用加法,快速精准,探索综合执法模式

去年8月,市执法总队队员刘健楠在综合执法平台上看到一条红色报警信息在闪烁,查看发现生态环境监测走航车捕捉到“海淀区绿谷汽修集群区域VOCs数值明显高于周边”,他立即在报警区域开展巡查,最终发现某企业调漆间敞开作业,且厂区里两台正在作业的叉车排放超标。

这是一次典型的“监测发现异常—执法核实—现场固定源+移动源综合检查”综合执法模式应用场景,现如今这种“集成式”综合执法模式已成为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常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监测数据为依据,以靶向治污为支撑,快速响应,精准打击,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执法模式。

善用减法,宽严相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我们通过全国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发现你们自行监测的频次存在问题,今天来现场核实一下情况”。执法队员温保印出示执法证,并说明情况后,对一家单位按证排污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在北京类似这样的执法检查,去年也成为常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坚持宽严相济,对恶意违法行为“严”字当头,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推行服务型执法,为守法企业减负,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将管理水平高、对环境影响小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利用热点网格、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对企业开展非现场检查。同时,执法部门把按证排污情况作为执法线索的主要来源,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适当容错,发布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引导企业及时主动改正轻微违法行为。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办理不予处罚案件340起。

活用乘法,科技赋能,提升执法效能

“看不太清,把画面再推的近一点。”去年,在一次流域专项执法过程中,执法总队二支队支队长徐瑞果发现了一处可疑点位,让技术人员降低无人机飞行高度,画面中出现一个排污口,外排水水质浑浊。“把这个点位记录下来,到现场核查一下,取个水样。”后经执法人员现场取样检测,发现该处污染物排放超标,立即移交属地调查处理。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积极探索“智慧执法”模式,借力大数据排查问题,强化热点网格、自动监控、遥感、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支撑,有了千里眼,执法效能大幅跃升。按传统的现场检查模式,一个执法组一天最多能检查5家企业,如果遇到大型企业,检查一遍可能要好几天。如今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全市550余家重点单位排污情况,实现点对点精准感知、及时预警、快速查处。热点网格系统排查污染物浓度异常率达80%,去年还在全国率先启动臭氧高值区报警功能,使用机动车遥感与黑烟抓拍非现场筛选超标车辆,形成“线上+线下”筛查监管机制。

巧用除法,源头化解,切实解决扰民难题

2022年6月,家住大兴区黄村镇的市民向12345反映附近一家餐饮店空调设备噪声扰民。执法队员闫岩立即前往核实,很快协调餐饮店妥善解决了噪声扰民问题。闫岩表示,“我们执法不仅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做桥梁,大家互相理解体谅,以后这种事就少了,即使有事,底下一沟通也就容易解决了。”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在工作中除疑难杂症、解污染扰民难题,持续从源头化解,“谁执法谁普法”,对重大典型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以案释法,引导排污单位自觉守法。做好普法宣传和帮扶和服务工作的同时,曝光典型案例,震慑环境违法行为。注重“修外功”,更坚持“强内功”,开展贯穿全年的执法大练兵、自动监控监管能力提升培训等,进一步夯实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型执法能力基础。

2022年,北京市共组织实施了大气、水、土壤、生态、固废、机动车以及生态空间保护等10方面58项综合执法重点任务,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53万起,生态环境行政处罚1.02亿元,实施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等案件29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