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七届城市峰会“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国日”活动传来好消息:湖州市荣获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而12月9日,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魁北克合作论坛上,湖州市还被COP15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是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为何湖州会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记者从湖州展示的两个案例中找到了答案。
湖城爱山街道爱山广场。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大力推动朱鹮种群重建与野外放归
浙江是中国朱鹮的历史分布区,20世纪50 年代末,朱鹮在浙江灭迹。为了重建浙江朱鹮野生种群,2008年4月,从陕西周至引进5对朱鹮迁至湖州德清,实施人工迁地保护和野外种群重建工程。
为保护好朱鹮的栖息地,德清县划定了2600亩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建成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与种源基地。
通过人工繁育、野外放归等保护举措,朱鹮种群数量从10只增长至2022年的669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382只,野外种群达到287只,德清朱鹮种群已成为全国第三大朱鹮种群。
从10只到669只,德清朱鹮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赞叹不已。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探索濒危物种拯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朱鹮,湖州还加大对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的中华水韭、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极度濒危物种安吉小鲵和扬子鳄等物种的保护。目前,安吉小鲵实现野外放归400多尾,扬子鳄野外种群数已达960条……
这些成绩的取得,折射出湖州在动物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
中国竹乡的竹生态与竹经济
安吉毛竹园水库。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
作为全国知名的竹乡,近年来,湖州安吉县“绞尽脑汁”在竹子上“大做文章”,竹子长在山上竹成景,藏在土里笋变金,砍下山来成为宝,竹叶做饮料,竹竿做地板,竹根做根雕,力争把每根竹子“吃干榨尽”。
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州安吉县竹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竿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四次跨越。
目前,安吉在竹产业方面已形成以竹质结构材、竹质装饰材、竹日用品、竹纤维产品、竹质生物制品、竹木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的产品格局,以全国1.8% 的立竹量创造了占全国10%的竹业产值。
同时,凭借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安吉县在2010年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毛竹林碳通量观测系统,2016年,安吉开发完成《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及全国首个竹林经营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得出竹林年均新增碳汇0.39吨/亩的结论。
一竿翠竹撑起了一方经济,安吉是湖州绿色发展的缩影。
这些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湖州作为系统性、长远性工程来打造,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第一要素,作为厚植湖州未来发展优势的核心内容谋篇布局。
敢为人先收获别样风景
近年来,湖州先后获评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众多荣誉,2022年还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湖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把环境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内容。
在全国率先提出“标准化+生态文明”概念,创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成立湖州市生态文明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生态文明、绿色制造、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
截至目前,围绕美丽乡村、绿色金融、绿色智造等领域,制定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11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循环经济绩效评价导则等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全国首创“河长制”,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全国率先出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系列地方标准,入太湖水水质连续14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连续8年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绿色矿山,获评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率先建立GEP评价机制。创新物业增收、生态飞地、村企合作、绿色期权、自然资源组团等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首创生态资源转化模式,聚焦园地、林地、湿地以及可供集中经营的村落、闲置宅基地、农房等生态资源,开展资源归集、确权评估、收储交易、运营反哺等全周期闭环式运营管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惠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