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灰色空间和自然空间必须和谐相融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9-28 21:49:15 浏览()次
  • “如果我们问自然‘你喜欢什么?’,自然一定会说‘我喜欢自由’。”在今日开幕的2022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生态)高峰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荣就“城市中的野性自然”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然喜欢自由生长,而不是被人控制。即使是在城市中,人也不应该控制所有的自然,决定自然的走向”。

    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除了30%至40%的自然空间,占比更高的是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灰色空间。王向荣分析认为,灰色空间是城市“荒漠”,但是如果对这些区域不再进行高强度的人为干预,有自生植物萌发,灰色空间就有机会成为自然空间。自生植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物种繁衍优势,构筑了自有生态系统,成为城市中比较稳定的、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空间。但是,由于自生植物野性萌发的状态和城市光鲜、高效、清洁的环境总是存在反差,往往会被铲除,由人工选择的植物替代,最终变回人为管理的空间。对此王向荣表示:“城市自然空间表面上看大多数是绿色区域,但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很低,因为这种绿色是人工控制的,由人选择植物,按照人的喜爱种植,按照人的要求养护,有相当强的人为干预,很难成为物种更好的生境。”

    “自生植物在城市中的续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也有机会,就看我们怎么对待。如果自生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服务生态系统的同时,还能发挥社会的价值、历史延续的价值、有美学的呈现,能够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载体,这些植物就可能有续存下去的机会。”王向荣从国内外的实例中印证了这个观点。

    在杭州市一处生态公园建造时,没有铲除所有自生植物,而是将其生长区域设为“生境岛”不进行人为干预,区域外则用于满足游览观光、科普教育等活动需求。德国一处曾在二战中被炸毁的河边码头,经过40多年荒弃,在重新整理布局时保留了自生植物。这一区域既具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也满足了市民休闲使用的需求,还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丹麦哥本哈根一处垃圾焚烧站承担了丹麦大部分垃圾焚烧发电功能,也能满足人们进行参观学习、文化教育,还提供了滑雪、登山、攀岩的场所。屋顶的自然景观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还是鸟类、蝴蝶、蜜蜂的栖息地,有70多种人工种植植物和50多种自生植物。“这一建筑在不到两公顷的空间中承载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却在顺应自然的养护管理下表现出自然气息,发挥出自然价值,成为自然和人共治的区域。”王向荣评价说。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要更好地生活,城市必须健康,健康的城市中灰色空间和自然空间必须和谐相融。”王向荣认为,从城市区域规划的角度看,各个区域在满足主体功能定位的同时,都可以有更加综合利用的可能,并且任何地块都“不应该是单一的颜色,而是各种颜色的叠加,都应该有绿色功能的存在”。

    王向荣认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机会潜力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对待城市的两种空间,既让自然空间发挥出更多的生态价值,也让灰色空间在满足主体功能的前提之下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一方面,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空间应当在满足使用的同时承载更多的生态价值,人为活动适当退出,让自然自由生长繁衍。比如把城市空间按照使用强度重新划分,把人为使用强度不高的区域还给自然。

    另一方面,任何灰色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具有一定生态价值的空间。比如人为活动应按照自然进程进行,符合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营造“人工的野趣”。“如果对城市的灰色空间精心使用,把真正的灰色留给必要的灰色,其他地方都有可能转换为绿色空间。这种绿色不是颜色上的绿色,而是真正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