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情画意富裕美好的临安模式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6-10 14:42:57 浏览()次

待父亲烧石灰的窑洞冷却,和小伙伴钻窑洞扒石灰玩;家里纱窗蒙着厚厚的灰尘,窗沿被石灰腐蚀的痕迹愈来愈深……这是浙江杭州市临安区青南村人周明华童年最深的记忆。

当年的青南村,因紧邻公路并盛产石灰岩,石灰产业如日中天。8个采石矿坑、18 座石灰窑长年累月烟熏火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这座“石灰村”摘不掉的标签。

近年来,随着村中矿场的陆续关停,矿山复绿工作的不断推进,周明华的这份“独家记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青南村在“洗心革面”后正努力寻找着与生态共生的新业态。

正是看中了家乡的“华丽变身”,周明华回家乡当起了乡贤投资人,在臼湾矿区利用废弃矿坑办起了斜阳谷忱山露营基地。经过半年的建设,原先斑驳的废弃矿区如今已“变身”成集翠绿草坪、别致木屋、窑洞酒吧等于一身的露营营地。“‘五一’假期我们进行了试营业,每天都有400多人的客流,已经达到了超负荷!”

露营营地发展起来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也应运而生。目前,距离营地最近的斜阳村已有4户人家准备改造房舍开办“一桌菜”,白纸槽区域已有6户人家在办理民宿或农家乐的手续。

如今的青南百姓正在告别往日的“灰头土脸”,怀着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希冀,与斑驳矿坑上的翠绿新叶一同向阳而生。

青南在转型中求蜕变,潜东人则在共享中求共富。

天目山南麓的潜东村,原本是藏匿深山中没景点、没产业、没名气的边缘“小透明”,村民人均收入在浙江农村属于中等偏下。近年来,凭借着“共建 共享 共富”模式,这里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共享经济第一村”。

“三共模式”即以村民为主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并以文化赋能为核心,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闲置资源,让共享经济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020年,怀着为共享经济开启一场乡村实验的初衷,杭州陶乐陶育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陶乐陶育”)入驻潜东村,相继打造共享稻田、共享厨房、共享乡宿、共享书房、共享康养……

截至目前,潜东村已经打造共享稻田167亩,共享厨房10户,共享乡宿27间等,共带动村集体和老百姓增收180多万元。眼下,集各类“共享”于一体的APP即将上线,老百姓将可通过手机APP直接下单各类共享服务,开启“共享潜东”3.0版。

青南村“以生态致共富”、潜东村“以共富护生态”只是临安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生态共富”媒体行采访活动中的两个精彩案例。

“临安区强化城乡融合共赢发展,促进生态共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从环境整治1.0版迈步完成美丽乡村建设2.0版,目前临安部分区块已跨入生态共富3.0版!”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著名“三农专家”顾益康如是说。

多年来,临安持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森林覆盖率达81.97%,居杭州市首位,保护、孕育着17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野生动物108种,占浙江全省的56.3%。

依托自身的优良生态,临安以壮大“生态美”作为推进“百姓富”的主路径,在护好“大美山水”的同时,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两山”转化机制模式,把生态优势作为发展优势,一个个共富案例、幸福单元精彩呈现:

洪村利用径山古道口把近10亩的荒地,打造成精致露营地项目,为村集体每年增收约20万;太湖源镇使用测土配方技术进行天目水果笋种植,年交易额从5亿元跃升至6亿元,稳定提升了笋农收益;东坑村“茶叶绿色经营示范区”的茶叶不但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30%,而且茶叶产值增加160万元左右……

目前,临安正在全力推进“做优绿水青山工程”“做大金山银山工程”。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打造更有诗情画意的美丽临安、更加富裕美好的幸福临安。

编辑:陈妍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