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北京奇迹”是如何实现的吧!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5-31 14:24:21 浏览()次

“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标配,“冬奥蓝”“北京蓝”被前来参加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众多国家运动员所见证,成为与赛事并行的美丽话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这个奇迹是如何实现的呢?

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主任乔伊斯·姆苏亚曾深有感触地说,这不是偶然发生的,这是北京投入大量时间、资源进行治理的结果。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故事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实现类似成就的国家、地区或城市都会有所帮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深入持久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深治理攻难关:以首善标准善待生态环境

数年前北京深受雾霾困扰,为此,北京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先后三次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覆盖街道(乡镇)的高密度监测体系,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走航、视频监控“千里眼”“顺风耳”等科技手段精准识别污染来源,一微克一微克“抠”出蓝天。

久久为功,2021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较常年整体有利的情况下,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88天,比2013年多出112天。其中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3.1%,平均每年下降7.9%。

2020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中写道:“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指引,全面推进碧水保卫战,彻底消除全市黑臭水体142条段,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现市区两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公开,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2021年8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3.59亿立方米。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52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打通西部应急补水通道,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开展生态补水,五大河流26年来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北京逐步实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此外,5086个物种在这里和谐共生,不仅有豹猫、棘角蛇纹春蜓、紫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数量较多的野猪、软枣猕猴桃、刺五加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也有青头潜鸭、褐马鸡、大花杓兰、轮叶贝母等一批受威胁的珍稀物种。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严格管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全市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安全利用措施。首钢老工业区涉冬奥项目污染地块完成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后,安全转型奥运赛场用地,原有工业厂房和构筑物改造建成滑雪大跳台、短道速滑、冰球等比赛场地和训练场馆,滑雪大跳台成为全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冬奥比赛场地和奥运遗产,成为绿色奥运的标志和亮点。原东方化工厂通过实施绿色管控、首创生态恢复、攻克历史难题,变身“城市绿肺”,还绿于民。

向转化要成果:把绿水青山变成生态饭碗

在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北京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经覆盖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等5个生态涵养区,并辐射到中心城区。

此外,海淀区坚持生态为根、文化为源、科技为魂,积极打造国际大都市主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怀柔区以生态涵养为核心,发展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大板块,推进“1+3”融合发展新格局;平谷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形成“生态桥”治理工程绿色循环经济、平谷大桃林果经济等典型案例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

2017年初,平谷区刘家店镇创新提出“生态桥”治理工程,把农作物秸秆、树枝等废弃物加工制成有机肥,发放给村民还田,不仅大大促进了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还对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村“三烧”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村民自发上交农业“九废”12.7万余吨,生产优质有机肥8.2万余吨,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生态桥”治理工程被评为首都治理最佳实践一等奖,刘家店镇和寅洞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

2008年前,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依靠石灰石矿业甩掉贫困帽子,但也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近年来,北京按照“工业反哺生态,绿色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在全市大力开展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黄山店村关停了区内所有矿山,以本地盛产的黄栌树和宝金山“红螺三险”遗迹为生态资源本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休闲景区,过去无人问津的“破破岭”,现在变为惊艳世人的“坡峰岭”红叶景区,成为享誉华北的旅游目的地。民宅被改造成精品民宿,建成集康养、休闲为一体的乡村绿色生活产业街区。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20年,黄山店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旺盛,旅游综合收入2200万元,人均年收入2.6万余元。

勇探索强发展:共建共享走好绿色低碳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北京、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成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主动作为,形成治污合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开展环保技改、进行“一厂一策”深度治理,主动加入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行列,成为开展社会生态环境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公众积极拥抱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参加有奖举报,拨打12345等投诉热线,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目前,北京正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北京率先在全国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深化碳市场建设,发布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等多项地方标准,核发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并督促履约。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CCER)落户北京。指导成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联盟,加快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自愿减排产业生态圈。“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6%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0.5%的任务,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