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送上5年科技精准帮扶大礼包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7-26 14:11:08 浏览()次

 

  图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跟踪研究调研团队赴南阳开展现场调研工作。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供图

  近日,生态环境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新时期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记者梳理发现,《行动计划》将采取多样措施,调动全国生态环境科技资源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省级力量,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

  角色定位决定工作路径。

  科技帮扶工作面向基层实际问题,事关国家政策、地方管理、企业行为。在工作开展中,国家、地方、企业等主体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生态环境科技管理系统存在“上热、中温、下冷”“上下不联动”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行动计划》在架构上制定了上下联动的方式。

  《行动计划》明确,建立“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科技帮扶联动工作机制。

  在国家层面,生态环境部与科学技术部成立科技帮扶协调小组,从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方面对帮扶工作进行整体统筹:设立若干专家组,加强对各类科技帮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生态环境部定期汇集各方面需求,分类制定具体的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机制;生态环境部结合各类专项工作,加大科技帮扶的投入,科学技术部等有关部门利用国家科技计划加大攻关力度。

  那么,如何发挥省级力量和作用?

  《行动计划》明确,各省级生态环境和科技部门相应成立科技帮扶协调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保障,建立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各地方要加强实地调研,掌握实际情况,提出需要科技帮扶的城市和区县名单,凝练形成具体的帮扶问题和需求清单,提出参与帮扶的科研单位和专家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建议;各地方和单位要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操作性更强的实施方案。

  为确保“上下联动”更有针对性,《行动计划》提出一系列量化目标:向100个左右城市派驻专家团队开展跟踪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100份以上综合解决方案;深入全国1000个左右区县,为地方和企业提供1000次以上技术服务;调动全国10000名以上专家参与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举办200场以上技术培训与成果推介活动,推广50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

  这些数字体现了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坚持务实高效原则的工作态度。

  体现精准:采取“一难一攻”“一镇一员”和“一题一训”等手段精准帮扶

  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五个精准”在《行动计划》中的出现,表明了科技帮扶中以科技支撑精准治污的要求。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生研究员介绍,“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创建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服务地方精准治污,推动科技工作积极向“科技服务”转型。

  “十四五”时期,除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升级,《行动计划》还将部署一系列措施助力环境精准科技帮扶。

  以“一事一议”科技咨询服务方式,针对地方政府在日常环境监管与治理、企业在达标排放和技术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的、单一目标的技术需求,通过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技术供需对接和技术咨询服务。

  以“一难一攻”科技集中攻关方式,针对地方和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遇到的复杂难题和重大需求,通过组织优势团队和优秀科学家开展集中攻关。

  以“一镇一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方式,针对基层和企业生态环保队伍不足、治理能力偏弱的现状,通过选派一批生态环境科技人员深入城市、区县、乡镇、村庄和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帮扶。

  以“一题一训”科技培训与成果推介方式,针对地方和企业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与焦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推介。

  多样措施使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广大科技人员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主战场,深入地方和企业一线,认真完成帮扶任务,这是科技帮扶过程中坚持问题和结果导向、坚持实效原则最鲜明的体现。

  强调应用:利用综合服务平台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线下工作团队第一时间与生态环境部有关部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对接,了解重点疫区的相关需求。

  针对湖北省在医疗废弃物处理处置方面的技术需求,平台工作人员仔细梳理平台技术成果库中的技术储备,同时,向平台联络员单位进行相关技术的定向征集。最终共遴选出6项技术成熟、具有成功应用案例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报送生态环境部相关部门,同时联系相关技术持有单位为疫区提供支持。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任勇介绍说,平台作为生态环境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服务功能和能力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新时期,面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实,以及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疏通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连接快车道的社会迫切需求,平台被《行动计划》赋予了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

  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科技帮扶工作,平台将根据帮扶工作流程,建设生态环境科技帮扶专栏,及时发布帮扶工作进展;与积极性高的地区合作建设地方板块,增强地方政府、企业使用平台的体验感和实用性;建设平台App,提升平台智能化和便捷化;征集技术需求,组织线上技术直播培训;成立平台理事会,发挥理事会成员单位在技术帮扶中的优势和作用。”

  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化、便捷化、智能化的优势,使得其足以成为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能够将参与帮扶的各方有机联系在一起,让机构、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让科技成果快速推广应用、转移转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