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四五"|为了中国更美丽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2-22 12:19:32 浏览()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风破浪、攻坚克难,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报今起开设“辉煌‘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专栏,报道“十三五”期间生态环保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盘点收获,展望未来。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首站选择乌江。在乌江化屋码头,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无论是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到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安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5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

  领导干部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调研,首站选择的是秦岭。

  在这里,他指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强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牢记在心的“国之大者”——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是第一个。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四个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都会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形象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蓝天增多、河水变清,环境“颜值”提升不少,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都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面对高原明珠洱海,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说的是西溪湿地,号召的是全国。总书记的话语,表达了鲜明的导向,就是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环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有效举措,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成就喜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化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行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绿色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安吉余村十余年来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乌江之变也是如此。

  由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乌江部分流域曾被一些群众称为“污江”。近年来,经过“铁腕”治污,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景得以重现。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到云南考察调研,专门察看了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

  5年间,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让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从2018年至今,全国已有87个地方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北京市密云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共进,走上了保水与富民协调发展之路。

  江西省靖安县通过强力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优势更加巩固, 2018年,绿色低碳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75.4%,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53.6亿元、同比增长21.3%。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通过“四素同构”(即同步构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不仅成功将1300多年的农耕文明延续至今,而且通过大力发展稻田经济,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天天地鼓了起来。

  这些实践创新基地个个都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双赢的典范,在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方面成效显著。

  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经过多年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现:北京“瘦身提质”,天津“强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生态环境保持向好态势,资源要素配置范围扩大……

  湖南近年来累计关闭“散乱污”企业1563家、涉重企业1200余家,取而代之的是,2020年,湖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元。

  地处蒙冀辽三省交界处的赤峰市,森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540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

  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神州大地上,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保持战略定力,注重运用战略思维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关键时刻、重大部署、重大问题上,体现得尤其突出。

  关键时刻保持定力——

  当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社会上就有舆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可能会有所放松。此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去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浙江、陕西、山西等地考察调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贯穿始终,始终如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党中央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低碳转型的碳减排碳达峰目标,这一重要宣示充分体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2019年7月,第二轮首批8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分别对6个省(直辖市)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解决了一大批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约谈、问责了一批责任人。

  去年8月,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除了对3个省(直辖市)、两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之外,首次对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国务院的两个部门开展探讨式督察。此次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05万余件。截至2021年1月25日,已办结8766件,立案侦查131件,问责283人。

  重大部署保持定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3年9月、2015年4月、2016年5月,国务院陆续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针对重点领域,抓住薄弱环节,明确要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部署。

  “十三五”以来,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生态环境部量化调度的54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

  重大问题保持定力——

  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一些企业没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留下了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但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盯住不放,要求严肃查处。

  对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2017年7月,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上百人被问责。牧民从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迁出;持证矿业权全部退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生态流量得到落实;旅游项目完成整改和差别化整治。祁连山终于安静了。

  对秦岭违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问题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强调“务必高度重视,以坚决的态度予以整治,以实际行动遏止此类破坏生态文明的问题蔓延扩散”。

  1194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4557亩土地被收归国有,一批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最终换来违建别墅区域全面复绿,秦岭北麓又恢复了昔日宁静美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固体废物入境的举措,近4年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1亿吨,有效减轻了我国处理固体废物的压力。到2020年底,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对影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重庆、武汉、南京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等要求。

  5年来,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及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陆续发布实施。沿江省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20年,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水体。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正在黄河沿线省市深入实施。黄河流域试点地区排污口排查完成,共发现各类入河排污口12656个。山西、山东、河南、宁夏、内蒙古黄河流域五省(自治区)“三线一单”成果已通过审核,正在落地实施。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推进。

  “十四五”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落实新发展理念,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让人民更幸福,让中国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