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1-27 12:50:04 浏览()次

  浙江丽水发现全球新物种百山祖角蟾,吉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发现野生东北虎新个体,云南高黎贡山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北京百万余只迁徙候鸟前来过冬,成为首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生动注脚……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制度,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为指导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发现:

  ——生物多样性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20年6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未来十五年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目标任务,也是加速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的具体举措。

  ——生态空间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当前,我国超过25%的陆地国土面积在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之下,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制定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并同步发布7项生态保护红线标准,进一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加快《生物安全法》的立法进程,推进生物遗传资源法律法规制定。

  ——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2020年,我国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神农架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涉及12个省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启动生态搬迁,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揭牌成立……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据统计,2017年-2018年,我国连续两年安排超过2600亿元资金投入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领域,“十三五”期间即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开展相关项目建设,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测、科研能力。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执法监管力度4588种!

  2020年5月,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江苏省,通报历时3年完成的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及成效,宣布共记录省内物种数4588种。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也通报了历时8年完成的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150多种重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和保护管理状况清晰掌握。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和地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离不开各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行动和具体实践。

  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陆续实施。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沿江十几万渔民交船收网、“洗脚”上岸,告别了在水里讨生活的日子。这是保护长江生灵的关键之举。各省各地区也不断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初步显现。如山西启动实施林草十大工程,推进汾河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陕西发布《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为黄土高原腹心地带赢取生态根本。鄱阳湖、洞庭湖两大淡水湖生态逐渐好转,谱写着“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的大湖新歌。

  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从部门到区域,从区域再到国际,我国已形成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检察机关合力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等犯罪,前11个月公诉2.2万余人;公安部“昆仑2020”专项行动破获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草原、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等案件8000余起。

  在保护理念的引领下,2020年,各地还推出一项项可评估、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法规制度,有力有序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深、走实。如内蒙古自治区审议并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加大力度保护稀有树种胡杨林资源;江苏省出台损害赔偿规定,加强对长江等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发布我国首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倡议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广泛宣传普及知识,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充分动员、支持和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广度、深度和专业度都得到显著增强。

  保护形式越来越多样。2020年,我们看到,“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园课程中遍地开花,润物无声;近2000家注册自然教育的机构运用多样化、立体式的环境教育形式,回应和解决公众亲近自然的渴求;中国科协第16次在全国科普日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活动,累计参与人数已超19亿人次。

  保护队伍越来越壮大。截至2020年3月,中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人次,超过2.7亿人次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参与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认领;3000多万人参加“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通过听讲座、购买公益产品等方式支持保护行动。

  2020年4月,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筹备工作执委会指导的 “人人一平米,守护生物多样性”活动上线,吸引超过1亿人次网友参加,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众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还积极组织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法规措施。200多家媒体机构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每个人付诸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位参与者感慨地说。

  作为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体,广大企业也积极行动,践行保护使命。亿利集团坚持在库布齐沙漠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大幅提升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100多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

  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要求从根本上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尽力消除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物种灭绝、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绿色供应链,尽可能地减少人类生产与消费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公众参与,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今年将在我国昆明举行,世界各国将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

  我们坚信,世界各国携起手来,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一个充满生机、万物和谐的世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