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移动执法系统实现应查尽查不重不漏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6-24 13:08:49 浏览()次

 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创新执法信息化手段,推出全新的生态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执法全员信息化、全业务信息化和全流程信息化目标,为助力打赢首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自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系统累计生成执法记录8万条,发现各类生态环境问题8000余个。

  通过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库实现全面监管

  移动执法系统打破了市、区两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界限,畅通了任务分配渠道,将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凝聚为一个整体,以市环境监察总队为作战指挥部,号令一出,全军皆动。

  2019年底,为确保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总队制定了2020年执法重点工作,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分解细化为39项专项执法任务,全部通过移动执法系统下发至各区,并明确任务完成时限和要求,通过系统全程追踪各项任务进度和违法问题处理情况,确保全市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数据是执法业务开展的基础性资源。移动执法系统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多源数据构建了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库。其中,污染源库、人员信息库和执法任务库三大基础数据库满足了污染源信息查询、人员管理和执法业务数据报送、分析、共享的需要。

  此外,系统对接了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实现了全市重点污染源联网单位在线监控数据查阅和任务督办,实现了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执法检查二合一;对接了排污许可数据,为全面实现依证执法奠定了基础;对接了热点网格系统数据,基于大数据实时掌握全市污染排放情况,为空气重污染应急和分析区域空气质量变化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实现精准执法;对接了建设项目审批数据库,完成全市7000余个未验收项目的全收录,实现了建设项目全面有效监管。

  形成44份现场执法检查单,实现动态更新

  履职尽责和廉洁执法是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两个基本点。系统围绕行政检查权力清单,关注综合执法改革新划入职权,合理制定形成了大气、水、土三大领域和重点行业共计44份现场执法检查单,并实现动态更新,做到执法事项全面覆盖、应查尽查、不重不漏。

  系统还将廉政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执法队员打开执法APP就能看到廉政警示标语,实现廉洁执法警钟长鸣。此外,执法队员每次执行任务须登记执法车辆,且实时定位。执法完成后将由检查对象在系统中填写廉政调查问卷,并记录归档,切实做到“平安出行,决不公车私用;文明执法,杜绝吃拿卡要”。

  效率和质量是执法工作的一体两翼。移动执法系统由一个管理平台统领所有执法终端,任务发布快捷,网络传输顺畅,执法队员瞬间响应,即刻出动。

  此外,系统更着眼了多处细节上的技术提升,如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或拍照识别企业名称,即可获取污染源信息、导航式流程指引、勾选式检查单、语音录入检查意见、即时摄录上传音视频资料、电子签名、微信分享执法记录等,在所有环节做到分秒必争,实现了一次执法全流程操作5分钟内即可完成。

  建立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实现多维度质量把控

  质量把控一直是执法业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系统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基于污染源信息完善情况、执法清单填写情况、检查发现问题情况、证据资料充足情况等指标,完成对每条执法记录自动打分,并结合专项任务办理时限、人员出动人次、人均执法量、质量指数等指标,实现了对“执法记录—执法任务—执法人员—业务单位”的多维度质量把控。考评机制贯穿任务发布、执行过程、查询统计、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极大提升了执法质量和水平。

  在任务分配方面,为落实国家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要求,系统将“双随机”模块作为一种基本的任务分配方式,引入日常监管执法任务中,取代原有的巡查制,避免随意检查,提升了执法公正性。

  在执法数据分析方面,系统以执法任务的量化数据为基础,结合污染源排污数据及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形成了执法效能感知、问题成因分析、行业及区域污染预警等智慧分析模型,推动决策方式从“业务经验驱动”向“数据量化驱动”转型,显著提高了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的准确性、主动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