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地摊经济,是为了使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尽快从疫情防控的影响中恢复,是为了促进消费和就业,也是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因此,各地相关政策一出台,便得到了广泛支持。有人说因为地摊经济,整个城市充满了活力,人情味和烟火气又回来了。地摊经济的优势也很快显现,四川成都作为全国第一个允许占道经营摆路边摊的大城市,一个月内解决了近10万人的就业问题。支付宝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随之出现。辽宁大连某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地面一片狼藉的现象,随即被停业整改。在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存在商贩占道经营、街道脏乱、噪声扰民、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影响了城市正常的生活秩序,引来质疑声不断。
这两日更有媒体直接指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北京城管部门也明确将加强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占道经营等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此举在网络上又引发了新一轮讨论,有人在怀念过去的叫卖声,也有不少人觉得城市好不容易干净整洁了,不想再回到过去的吵闹脏乱。
从最初的各方纷纷点赞,到当下的各种质疑甚至是抵制,地摊经济得到的评价,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大起大落。
其实,地摊不是个新生事物,过去很多地方都有。但由于管理混乱,地摊成为脏乱差、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环境卫生意识也有所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地摊经济,自然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必须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好品质。当下发展地摊经济,绝不是对过去小商小贩模式的简单重复,不能让曾经的城市顽疾死灰复燃,让之前的整治成果付诸东流。
如何让地摊经济活起来,避免一哄而上、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考验着城市管理部门的能力。每座城市都有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也都有符合其自身定位的发展规划,确保商贩依法依规经营,与城市定位相融合,实现规范化管理是基本要求。除了规范化,还要做到精细化。如果城区本身就人员密集、商业集中、交通压力大,就不应该再新增摊位,造成更大压力。因此,必须提前做好规划,明确摆摊的时间、地点、数量、业态,对商户把好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将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状况全面考虑,使地摊经济真正成为丰富市民生活的重要举措,而不是给大家添堵。
北京知名餐饮街簋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簋街全长1472米,商户数量达到250家。过去,这里交通混乱、污水横流,周边居民苦不堪言。在2016年实施了历时半年的改造工程,全面提升整体环境。针对簋街自身情况,东城区从燃气管线铺设、食品安全提升、交通秩序优化等五大方面实施治理,之后才有了如今干净整洁又同样热闹非凡的簋街,更有不少游客将簋街作为来北京必打卡的景点,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城市秩序的维护也离不开每位摆摊人和顾客的共同努力。要想推动地摊经济健康长远发展,商户要做到规矩摆摊,做好垃圾和污水的收集清理。顾客也要注重环境卫生,比如不随地乱扔废弃物,不影响他人,不产生噪声等。这不仅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更能反映出整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地摊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良性发展的地摊经济,必须是有秩序、有规范的。在国外,不少街边的摊贩、集市,经过设计和装饰,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吸引各国游客驻足。我们发展地摊经济,也要跟上时代、因地制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真正实现保民生、促就业、拉动经济,为城市发展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