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治气"多点包抄"建机制抓重点补短板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12-12 00:24:33 浏览()次

   

  德州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正在对山东云石热电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在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河公园里,张女士带着一双儿女放起画有蜻蜓图案的风筝,孩子清澈的眼睛里映出了蜻蜓,和它背后的如洗碧空。

  五年前,张女士曾经带着孩子放起过同样一只风筝。但那时,天没有这么蓝,人也戴着口罩。“变化很大。”张女士翻出朋友圈里五年前的照片,十分感慨。

  从2015年被约谈,到收获“德州蓝”,德州市凝聚攻坚合力,抓住治气重点,紧盯弱项短板,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建章立制压实治污责任 

  “联动机制已经形成,大环保格局逐步建立。对于生态环境部门来说,我们的职能也转变了,要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说。

  今年6月,负责统筹协调、决策部署、指挥调度全市生态环保工作的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经历了一次人员调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建立空气质量通报排名、明察暗访、问题受理转交督办、环境质量改善绩效评价等制度。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副市级领导担任主任督促落实。

  “观念上变化很大,过去环境宣传工作主要是生态环境部门在做,现在相关的市直部门都有了各自承担的职责。”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光瑞以宣传工作为例介绍道。

  2016年,《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德州具备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政府规章,也是国家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山东地级市制定的首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规章。此后,《德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用制度护航治污攻坚。

    聚焦重点,加大治理力度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走向深入,德州借力科技,将目光集中在重点环节,逐步走向精准治污。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张培勇介绍,2017年全市实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后,又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去年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5.29万户,累计完成11.99万户,今年完成18.51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

  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已上升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矛盾,占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3。通过开展典型道路车流分布调查,德州市新建10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施,实现重点通道尾气排放实时监控。

  “企业已经感受到德州市的VOCs治理力度了,我们就是全市第一批安装VOCs在线监控的企业之一。”昇兴(山东)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萌萌说。

  “我们对853家涉VOCs企业开展治理,对4026家汽修企业开展全面排查整治,露天喷漆作业全面禁止。”张培勇给出一组数据,“在此之前,我们还集中开展了一年多的检测数据质量监管,让VOCs治理抓手更实,能真正使上劲儿。”

    举一反三,找原因补短板 

  2015年12月,德州成为首个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不力而被约谈的城市。那时的德州,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我们不断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减排清单已经涵盖5876家企业和418家建筑工地,还请专家协助编制秋冬季攻坚行动专项方案,增强应对能力。”张培勇说。

  随后,德州开始全面摸排、主动整改。“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深入企业、村镇开展地毯式、CT式检查,摸排出各类环境问题1000余个。”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杨自力介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立了市挂牌督办、县市区限时销号的工作机制。”

  “除了在执法中帮扶,我们还深入企业开展政策法规巡讲活动。”张光瑞说,“环保要求是什么,执法人员要明白,企业更要明白。”

  德州市产业结构偏重,如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新旧动能转换、民生保障结合起来,成为德州面临的一道考题。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德州也在改造传统产业。武城县以“共享工厂”模式推动“散乱污”企业转型升级,宁津县以“共享产业园区”模式助推家具产业整合入园。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德州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1%,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企业行动

  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出击

  企业做环保更有信心了

  “大气污染治理有点像打牌,不少工作已经做完,手里大牌都出了,余下的都是‘硬骨头’,精细化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与科技科科长张培勇说。

  “减排一点儿是一点儿”

  “过去在喷漆房里作业,漆雾缭绕,从门口看不见里面的人。”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喷漆班班长赵国庆指着自己的工作服说,“现在不一样了,我昨天也穿的这件工作服,基本看不到漆。”

  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压滤机的主要生产商之一。“我们自己从事环保产业,更要做好污染治理。”企业安全环保部部长韩亮说。

  喷漆房从无到有,从半封闭式变为负压全封闭式,废气处理技术从UV光氧催化氧化到国际先进的沸石转轮吸附脱附,喷漆生产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实现三级跳。“改造后处理率达到95%以上。”韩亮介绍。

  在车间,记者看到电动叉车穿梭忙碌。“我们原来是被动跟随,现在主动出击,燃油叉车全部更换成电动叉车,已经更换52辆,燃油客车也由新能源客车取代。”韩亮说,“减排一点儿是一点儿。”

  企业主动进行环保升级

  走进昇兴(山东)包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六个核桃、旺仔牛奶等熟悉的包装罐映入眼帘。

  由于罐身图案印刷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印刷工序成为企业的治污重点。“去年,我们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废气治理技改,将原先采用的直燃燃烧技术升级为蓄热式焚烧技术。”总经理助理张萌萌介绍道。

  “当时我们想上新设备,心里又没底,不确定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多亏了生态环境局的同志及时指导,企业升级改造废气治理技术也更有信心了。”张萌萌回忆道。

  室外北风呼啸,车间里却一改往年的阴冷,其中的关窍就在蓄热式焚烧设备旁。张萌萌介绍,考虑到焚烧废气排放时温度较高,企业加装了气热交换装置,利用余热解决了车间和办公室的冬季取暖问题,不再使用锅炉取暖,能节省20万-30万立方米天然气。

  共享工厂让“散乱污”企业改头换面

  “企业越来越有奔头了”

  “企业不仅生存下来了,还更胜从前,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起如今的日子,曾经的“散乱污”企业老板张新桥脸上藏不住笑容。

  张新桥“鸟枪换炮”,得益于“共享工厂”。经过“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德州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断加快。

  在中威集团共享工厂的生产车间里,合伙人张新桥正在中央空调设备“正压送风口”工段忙碌着。

  过去,张新桥经营着一家小微空调设备企业,民宅里的作坊“五脏俱全”,涉及喷涂焊接、切割打磨等多个工序,却见不到环保设施。由此带来的粉尘、VOCs等多种污染问题一度让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迎头遭遇“散乱污”清理整治,因不符合环保政策,他的企业被划入关停类。“关停之后束手无策,也迷茫过,但共享工厂让小企业起死回生,换了新活法。”张新桥深有感触。

  “根据生产工艺和产污测算,几家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共享一套治污设备,既能满足环保的要求,又可以降低成本,里外都划算。”中威集团董事长张传义指着车间里的表面处理技术生产线说。

  如今,看着宽敞明亮的车间,合伙人王希坤心里十分熨帖:“过去的生产方式扰民,生产起来自己心里也不踏实,现在终于能睡上踏实觉了。”

  武城县是全国三大中央空调产业基地之一,素有“中央空调德州造,产业基地在武城”的美誉。而全县95%的中央空调生产企业集中在鲁权屯镇,全镇整治“散乱污”企业数量达1017家,占全县总量的71%、德州市总量的12%。

  在“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中,283家企业告别小作坊,走进工业园。转型提升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最怵头的是跑环评手续,最迷茫的是上什么治污设施,最着急的是赶快通过环评。

  “我们当起了‘店小二’,手续专人帮办,带着企业去外地考察治污设施,还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德州市生态环境局武城分局副局长宋玉石说,“政府播撒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

  发展方式转变了,武城县的发展质量也提高了,主要经济指标不降反升。据统计,1月-10月,全县新能源空调产业税收增长39.3%,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税收增长52.8%。

    科技支撑

  “一市一策”:地方有需要 支撑跟得上

  “2017年上海环科院的团队来德州强化监督,工作认真、较真。后来国家让各地上报‘一市一策’合作团队,我们就报了上海环科院。对接的时候才发现,上海环科院报的也是我们。”在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综合与科技科科长张培勇看来,这场合作就是“惺惺相惜”“自由恋爱”的结果。

  而这样的渊源,也让德州市和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合作顺畅,融为一体。

  科技支撑指明攻坚方向

  “之前工作的方向是有的,定性但不能定量。专家团队的科学解析更权威,包括之后的建议,使污染治理措施更有操作性。”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华说。

  来自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工作组无偿提供价值1000多万元的监测设备,为德州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摸清了污染成因,细化了排放清单,建立了长效机制,为城市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了科技支撑。

  “2016年底建设了环境空气超级站,可没有相应的质控措施,数据不能用,还是多亏了跟踪研究工作组的专家们做了质控和数据分析,超级站的作用才真正发挥出来。”张培勇回忆道。

  随着工作的深化,污染源解析也走向精细化。工作组开展走航观测和道路积尘负荷移动式监测,布设网格化传感器监测系统,调查和审核近3000家企业。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建立起来,污染源减排和污染成因诊断的精细化分析正在成为现实。

  如今,课题组5位驻点组长轮流驻点,日常保持8人-10人的专家团队、3名-4名博士常驻德州。

  研判会商紧盯治气关键

  “这是全市和各区县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其中上周经开区有一次排放量突然增加的情况,波动幅度较大。”在例行的会商中,工作组成员林晓婷正在对照大屏幕上的幻灯片,逐一分析图表。

  “排放量突然增加的现象不正常,查一下原因。”张培勇边说边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

  关注各区县的站点数据、分析查找空气质量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林晓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商结束后,她娴熟地打开监控平台,开始分析站点数据和在线监控源排放情况,深挖问题原因。

  “近期,工人文化宫附近数据偏高,我们实地查看后,发现有两个施工工地存在土场裸露情况。”工作组成员王磊边介绍边展示现场照片。

  “这个情况在会商纪要里记录清楚,请有关部门查处,另外下次会商请德城区也派人来参会。”张培勇表情严肃。

  每日一商、每周专报、逢重污染加密,这就是工作组专家的“会商日常”。德州市开通了会商意见呈报绿色通道,每期会商意见通过政府办公室当日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和4位分管市长,建立完善了“市长批办、专班跟踪督导、县市区落实”的闭环工作模式。

  “如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机制,只要市县有需求,工作组保证有技术支撑;只要工作组有建议,市县保证有落实、有反馈。”张培勇说。

  本组文章由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李玲玉 记者周雁凌 董若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