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北京社区居民可持续消费认知不足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09-22 21:45:44 浏览()次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一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社区发展伙伴关系”国际分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完成的《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中国北京绿色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征集意见稿)》。

  面对着千差万别的社区类型,如何总结提炼出北京社区可持续消费的一种模式,通过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引导居民从意识到引为向可持续方向大踏步迈进?有许多难题尚未解决。

  社区情况千差万别

  半数居民对可持续消费一知半解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城市消费群体数量的增加,能源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凸显。倡导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领可持续消费模式,显得尤为紧迫。

  公众对可持续消费知之甚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项目官员常燕表示,城市消费方式的转变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3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上升了85%,根据预测,未来30年的消耗将增加60%。全球到2040年中产阶级消费将增加20亿美元~30亿美元,到2020年,特别是中国的城镇化率会达到50%~80%,城镇人口会达到8亿人~9亿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其中城市的中产阶级会超过5亿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产生一系列诸如产品重复利用率低、大量一次性产品使用等问题。

  “北京市社区家庭可持续消费意识调查及政策倡导项目”自2014年11月启动,旨在促进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选购环境友好型产品与服务,促进中国可持续消费政策的转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对气候变化。

  项目内容包括:调研中国北京社区家庭的可持续消费现状,开发中国绿色社区和家庭的可持续消费标准及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提出关于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可行性政策建议,发布中国社区可持续消费的研究报告。项目选择在北京的两个较大规模的居民社区——北京石景山区八角北里社区和朝阳区望京社区进行。

  此次调研结果表明,受访者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认知普遍不足,听说过这一概念的人数占受访总数的51%,但能正确选出所有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受访者不足3%,多数受访者在8个选项中只能选出3~4个可持续消费行为。这说明北京市居民对可持续消费理念的认知较差,半数居民对可持续消费一知半解,而另一半居民对可持续消费完全不了解,可持续消费的社区宣教工作有待加强。

  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议。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勒敏介绍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把可持续的理念严格限定在消费层面,不包括生产性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就是提供服务和产品,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有害物质使用最少,在生命全周期当中产生的废物量最少,不危及后代的生存环境”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从社区层面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对于带动公众践行可持续消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联合国环境署自2015年1月起启动《指标体系》的开发工作,期望通过指标体系的设定,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以及社区实施可持续管理提供评价依据和模式参考。

  《指标体系》选取可持续消费政策的重点领域,再结合中国社区的实际,《指标体系》围绕消费主题,一个是连接生产端,一个是连接末端,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可持续社区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和北京市政府推进可持续消费的重点政策领域以及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结果,在国内外可持续社区建设和评估指标中选取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指标构建而成。

  《指标体系》框架分设核心指标和参考指标两大类。其中,核心指标围绕资源节约与绿色购买、垃圾分类、低碳出行3个目前北京可持续消费的重点领域,共计设定了包含节能产品普及使用率、垃圾分类回收清运率等18项量化指标。参考指标包括社区管理、社区居民参与可持续社区建设情况等。

  勒敏解释说,通过对北京两个较大社区的调研发现,很多消费者都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和理念,但是坚持做下来还是有难度。他们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在社区层面推动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和探索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使公民认识和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和义务。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众乃至企业的合作,把可持续消费纳入政府决策和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而在中国,不同的社区、不同的组织管理方式、不同的模式,想要将指标统一难度很大。因此,《指标体系》在整体设计上要充分体现“政策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明确责任 注重引领

  制定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尤为关键

  不仅公众对中国可持续消费知之甚少,专家学者在社区层面的探索研究更少。因此,北京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领性和超前性。

  评价标准须符合中国国情

  英国、美国等国家有很多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实践,联合国也发布了关于可持续社区的评价标准和指标,那么,如何让可持续消费在中国社区落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国家对指标的选用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一些指标如文化休闲、教育事业、人口素质、特殊人群在我国可持续社区发展指标体系中被采用,而犯罪率则是欧美较为常用的指标。

  欧美的指标体系更关注在可持续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性和整体性。欧美的指标体系中更多地提到了政府政策、技术创新和应用、社区团体和组织的作用、艺术活动、周边的城市设施对社区的影响等,尤为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贫困人群的生计。

  诸如美国西雅图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指标体系、英国 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及美国克里夫兰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指标体系等,还有瑞典哈默比湖城和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可持续社区建设项目等,涵盖了环境与可持续目标设定、监测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式系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中各方的参与合作等方面。

  而中国的指标体系是基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更为关注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我国可持续社区规划与建设包括政府对开发地块的监管、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程序、可持续目标的设定和监控,以及规划和建设中各方如何明确责任、平衡利益等问题。

  社区规划须考虑环保问题

  目前,我国可持续社区的实践大多数停留置在末端阶段,仅仅有屈指可数的诸如天津生态城、深圳华侨城社区等可持续社区建设起点比较高。我国大部分项目在开发规划前,政府很少会制定一个紧密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对所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建设、生态保护等问题心中无数,以至于在与开发商签订土地出让协议时,根本没有针对每个地块的环境标准、能源标准,以及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控制条件,政府对开发商没有根本性的约束。开发商基本上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即使考虑了地区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或者是单纯的堆砌技术,不考虑各类技术的集成性,也根本无法从全局上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正是由于我国在政府对开发地块的监管上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力度。导致我国可持续社区建设根本无法从源头和全局上实现可持续。”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坦言。

  业内专家建议,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需要各地方政府发挥强大的引导与约束作用,同时,也需要建立支持可持续城市发展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国家层面法规政策、国家整体环境目标,以及地方层面法规指标和技术规范细则,以作为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城市实施的有力依据。其中,在地方层面,各个地方政府在遵循国家法规和总体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做出更具体的、有地方特征的环境目标计划、指标体系以及实施方案。

  指标体系须方便公众监督

  在瑞典等国外可持续社区的开发中,对目标的设定、监控和评价是检验和保证开发目标如期实现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机制。

  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技术上缺乏科学性方法指导,机制上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可持续社区、城区开发建设时,一般很少会遵循科学的规划程序来制定环境目标。加上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对目标的监控,项目结束后也没有对目标的科学评价,最终成为一笔糊涂账。正如编制专家希望的一样,“把指标体系量化,能够真正地可操作、可考核”。

  国外的可持续社区的经验表明,科学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环境技术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以及资金状况来制定操作性指标。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在开发过程中对目标和各类指标的监测,考虑如何获得实时数据、采样数据,用什么方法计算分析和评价,如何公示以便公众监督。

  “要保证这个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有一个监控和合作平台,政府是监控方,监控政策到位和过程实施,其他如开发商、承包商、供应商、物业管理公司等都必须在这个平台中,并且有明确的职责约定。”正如业内专家在对《指标体系》进行的理论探讨中,大家强烈地提出了社区管理这个核心问题。

  目前,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社区的管理能力十分有限,就必然就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反馈和修正。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目标也不得而知。对前期工程的监测和评价,并及时调整后期开发建设策略,这考验的是正是社区管理的能力。

  城市社区规划和建造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居民健康和生活品质。居民有权利对制定与他们相关的决定和发展计划的过程施加影响,并参与这一过程。在可持续社区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强调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持续、深入地了解社区,保证基于社区层面指标体系构建的质量、完整性和引导性,而且还体现了社会公正,增强了公众对社区和政府的信任感,同时也是对公众的教育过程 。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吕克勤介绍说,中华环保联合会将在4个层面持续推动此项工作:一是全面、持续、有效地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公众对于可持续消费必要性和内涵的认知;二是基于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解决阻碍社区可持续消费实现所面临的困难,例如:推动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清运的管理体系、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等;三是逐步探索在京津冀地区拓展指标体系的试点示范;四是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健全促进社区可持续消费的制度框架。

  相关链接

  万通公益基金小额资助社区环保

  来自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的项目官员王珊在“第十一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社区发展伙伴关系”国际分论坛上介绍了他们在北京、上海等6个地区共计64个社区开展的可持续生态社区项目情况。

  在社区环境教育方面,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开设环境大课堂,召集儿童教育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在能源、水资源、食品安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互动式环境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责任心,开启孩子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在生态环境技术应用方面, 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开展了一些居民喜爱的活动,主要包括节水、种植、垃圾管理和节能等。比如芽苗菜种植,倡导居民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种经济节约简单易行的方式深受公众欢迎。再比如节水和雨水收集,他们设置课程教导居民如何更有效的节水。同时,跟一些公司合作,在居民家中安装节水龙头。

  在资源回收方面,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根据不同的社区情况定期开展资源回收,通过电子终端实施监测,居民当天就知道自己废品回收的数量和种类,现在上网查询废品回收情况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习惯。

  他们还不定期举办社区旧物跳蚤市场,参与比较多的是小朋友,用低价换取自己的玩具和书籍。此外,还有废旧物品的制作,他们组织社区中有手艺的人把废旧物品做成小板凳、地毯等。

  万通基金会从2014年开启了小额资金支持项目,每个社区每年最高支持3万元的活动经费,用于社区组织开展种植、节水、废旧物品利用、果蔬种植等一系列跟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

  深圳华侨城摸清居民喜好平衡各方利益

  广东省深圳市华侨城社区在建设之初就对在可持续社区发展各项指标的认识上,对中学生、工薪阶层和老年人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过深入调研。

  其中,工薪阶层关心更经济问题。这个阶层最关注的是社区的人口素质、家庭可支配收入、交通条件和住房状况。在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和保护这些和环境相关的指标上,中学生和老年人也比工薪阶层更加关注。中学生和老年人在交通条件、社区就业方面有高度的共识,这与其日常的步行、自行车等低碳的出行方式和日常的在社区内的消费、生活有关。中学生群体对社区的文化休闲指标尤为关注,他们认为,社区内的公共空间建设是评判社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标准。

  这一调查充分说明生态城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协调利益平衡,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在环境目标方案制订前,地方政府应组织交流讨论,邀请相关的利益主体表达观点,最终政府应整体协调多方的利益,争取在项目初期规避各种利益冲突与风险,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其中,在我国的可持续社区开发过程中,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形成自下而上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是今后我国可持续社区建设中重点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