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通讯员王辉 记者晏利扬
“五水共治美家园,号召大家动起来,城里乡下都响应,垃圾河流全变清,老大挂职当河长,游泳不再是梦想,小桥流水景如画,百姓脸上乐开花。”这是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赵舜友编写的“治污水、美家园”的顺口溜。
自从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以来,黄岩区以开展清三河、创建宜居黄岩为主题,全区上下积极开展了垃圾河、黑臭河整治工作。
2014年,台州市共清理垃圾河2600条、4714公里,治理黑臭河168条、284.2公里。其中黄岩区共投入资金5940万元,清淤34.9万立方米,封堵排污口447个,拆除涉河违章建筑11.7万平方米,对全区49.4公里黑臭河开展了整治工作。
零容忍——整治医化园区污染
“沟里的水都臭了,空气中混合着各种说不清的刺鼻气味。”这是前几年黄岩区江口医化园区周边村民陈辉对河道污染的切身感受。
黄岩区共有31家医药化工企业,其中27家都聚集在江口医化园区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口医化园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医化天地”,其产值在黄岩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在园区发展的背后,企业产业结构、生产工艺、污染防治等方面问题层出不穷,给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这些极大地刺激了区委、区政府。一场治理黑臭河的“持久战”全面展开。
黄岩区黑臭河的治理关键在江口医化园区,工作的重点便是医化企业。“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是我们推进医化企业提升工作的宗旨。”黄岩区环保局局长王庆友表示。
从2013年开始,黄岩区利用倒逼机制,建立起“每周一分析”和“每月一总结”制度,定期对企业进行核查,并通过源头控制、改变末端治理工作方法等举措,对化工区内涉及恶臭敏感物料分阶段进行淘汰退出。
“在整治的同时,我们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逐步让医化企业主树立‘不是企业消除恶臭,就是恶臭消灭企业’的意识。”王庆友告诉记者。
通过机制倒逼和宣传教育两手齐抓,园区企业逐渐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开展了多项环保整改工作。截至2014年年底,江口医化园区74个涉及非法的医化项目已退出71个,经审批后转为合法的有3个,均为轻污染项目。至今,除两个项目转为治理外,其他涉及排放恶臭物质的生产线均已全部退出。
对于家门口园区环境的整治,居住在江口上辇村的村民陈辉感慨万分。“我是1995年来浙江黄岩科技罐头厂上班的,对于紧挨老黄椒路北侧,流经江口医化园区、上辇、下凌村的公路河,我是天天看到它。10多年前,这条河变得又黑又臭,从旁边经过看着就让人恶心想吐。”陈辉告诉记者,如今政府通过“五水共治”、各项环保整治和执法行动,不仅疏浚了河道,对沿河涉污企业进行了整治,还组建了河道保洁队伍,使河道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洁净。
持发力——综合治理黑臭河道
新西河是黄岩区东城街道的一条河流,自南向北流经海棠社区和白杨社区。在这条长度仅为830米、宽12米的河流两侧区域内,居住人口达5000余人,沿河商店和居民区生活污水曾经一度直排入河,导致河水发臭、发黑。
“以前,这条河的河水死臭死臭的,经过河边时我总要捂住鼻子。如果可以,大家都尽量绕行,避免从河边经过。”附近居民、退休教师余湘晖说,“从去年开始,听说这条河又恢复了往日风采,一开始我还不信,后来我亲自去河边看,发现果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投入118万余元,通过微孔曝气系统向水体充氧、投放有益菌生物、建设人工生态浮岛、采用排污口预处理技术4道处理工艺,对新西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东城街道副主任王朝阳告诉记者,“我们还投资了120万元对沿河区域进行绿化。工程完工后,我们建立了长效养护机制,聘请专职人员负责环境卫生、水面保洁、河道生物菌类投放、水面水草养护等工作,一年下来,仅运转经费就要投入20万元~30万元。”
除了新西河,对区域水环境影响最大、治理最难的东官河整治也于日前正式开工整治。
据介绍,东官河开凿于五代吴越王钱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是黄岩区的三大官河之一。由于不断增加的城乡汇水量,东官河作为黄岩城区骨干排涝河道,其过水能力日益减弱,水体也逐渐黑臭。借力“五水共治”的东风,黄岩区对东官河也进行了综合整治。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已悄然拉开帷幕,并被列入台州市“五水共治”头号工程。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自封”为东官河“河长”。这项工程将持续5年,预计总投资达23.3亿元,在对河道拓宽、挖深的同时,还将对全线进行截污,并将全线按照生态河岸要求治理。工程完工时,可增加约23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提高这一区域的防洪调蓄和航运能力,从而改善城区水环境,美化城市景观。
长相守——把好大水缸安全阀
东官河的来水主要靠上游台州人民的大水缸——长潭水库的生态补水。治理黑臭河,保护饮用水,长潭水库和上游库区流域的保护和治理自不可少。
长潭水库是台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台州市中心城区及其温岭市、玉环县近30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和数万家企业的生产用水,以及下游104.27万亩农田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是台州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线”。因此,饮用水安全问题也一直是黄岩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确保长潭水库的生态安全和饮用水质量,黄岩区环保局和库区沿线乡镇,在水质保护上着实动足了脑筋。近几年,黄岩区相继在长潭水库周边乡镇建成6个集镇污水处理厂、12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瑞岩溪生态湿地工程。
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库区周边的畜禽养殖场纷纷进行了异地搬迁,沿库的散户养殖、库区烧烤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整治。
为了改善长潭水库水质,长潭水库7条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工程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取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复。生态湿地工程建设总规模约9100亩,总投资约5.13亿元,建成后将对长潭水库的水质起到保护作用。
延伸思考
治污洁水仍任重道远
王辉 晏利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台州市、黄岩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治污洁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2014年,台州市完成河道综合整治346.1公里,新建污水收集管网446.72公里,在浙江省率先完成垃圾河清理工作;完成935个建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25.10万户,9个乡镇入选浙江省治水美镇50强。台州市被授予2014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
不过,相对于人民群众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言,治污洁水仍然是任重道远。
首先,群众自身环境意识仍显薄弱。群众向河道肆意排放和乱扔杂物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在人口集中居住的河段,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河道保洁效果,导致水质重新变脏变臭。
其次,截污纳管工作仍需加大力度。目前截污纳管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特别是一些旧小区,截污难度大,管网老化污水外漏现象比较严重,导致黑臭河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全市生态补水仍需统筹考虑。当前台州市黑臭河的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上游长潭水库变成了全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后,来自上游的生态补水不断减少。
治水,既要只争朝夕,更需久久为功。相信台州人的硬气治水,必能换来清流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