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首周,中美传递了哪些信号?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11-05 18:19:11 浏览()次

   

  COP26会场掠影。 牛秋鹏摄

  英国首相约翰·鲍里斯这样形容正在召开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借用电影里詹姆斯·邦德的话,我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好像一颗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而我们正在召开的这场会议必须成为拆除这颗炸弹的开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又称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开场演讲中,他这样说道。

  “拆弹”第一周刚过半程。超过100位领导人在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上对本国的气候行动发表演讲、做出承诺。其中,美国总统拜登的言行受到各界关注。短短几天,拜登以道歉、铺张出行等词条开始在社交媒体上“霸榜”。同一时间,派出经验丰富的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征的中国也在COP26媒体见面会上传递了重要信息。备受各界关注的中美会在COP26上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又将产生怎样的交流与碰撞?这些成为会议首周各方的关切。

  美方试图施加影响,但资金和力度受到质疑

  日前,《华盛顿邮报》记者扎克·普休·布朗拍摄了一段拜登总统“打瞌睡”的视频,分享到社交媒体推特上,引起多方议论。短短的几天,这位78岁美国总统拜登在排满的行程和倒时差中度过。

  COP26首日,在缺乏亮点的情况下,“拜登道歉”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拜登表示,他为上届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表达歉意,因为此举使得美国在减排方面有所落后。

  但第二天的媒体发布会上,这位78岁的老人表示,美国来了,这有助于其他国家重新看待美国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但在外界看来,就美方自身气候行动和承诺来看,其影响力相对有限。

  联合国气候问题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李硕告诉记者,尽管拜登在COP26上就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融资做出承诺,但美国国内555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计划仍然悬而未决。因此各方普遍认为,拜登的 2030 年减排目标和他最新的气候融资承诺,最终可能沦为纸上谈兵,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质疑华盛顿单方面宣布的内容,因此,拜登此行对推进全球气候进程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

  10月26日,拜登提出了一项一亿美元的计划,旨在加强美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中2050万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但东盟国家对此并不买账。

  菲律宾气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任雷纳托告诉记者:“这个金额吝啬到可笑。美国这样的‘慷慨大方’并不会给他赢得(东盟各国的)掌声。因为美国一边在大量向东南亚国家出口化石燃料天然气,一边试图通过气候变化合作来确保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这种双向操作是难以站住脚的。”

  雷纳托表示,“如果美国真想表现出气候领袖风范,应当先让美国企业停止在东南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版图扩张。同时,向这些因为气候危机而变得极端脆弱的国家支付相对应的气候资金。如果美国想用2000万美元和更多的天然气出口来解决东盟的气候危机,那和一个纵火犯在点着别人的房子后拿出一小盒饼干来补偿几乎没什么区别。”

  “野心勃勃的承诺”vs“务实有效的行动”,谁更令人信服?

  COP26开始没多久,格拉斯哥机场区异常拥堵。仅10月31日一天,就有媒体目睹了至少52架私人飞机在格拉斯哥机场降落。据悉,大会期间的私人飞机总数约400架。

  据当地媒体报道,仅拜登总统这次赴欧行程预计产生220万磅(约998吨)碳排放。其出行工具包括4架飞机,一架总统实际乘坐的空军一号和一架混淆视线的同款机型,以及两架运输机,还有包括总统专车“野兽”和多辆SUV组成的大型车队。这几架飞机平均每英里的碳排放为54磅(约24.5kg),而普通美国人飞同样里程的排放为0.365磅(约0.33kg)。

  与一些人乘坐高排放的私人飞机不同,中国代表团此行相对低调环保。大会伊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奔波于大会会场的各个角落。

  在媒体见面会上,解振华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声音作出解答。“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这个数字就是我们行动最好的证明。”

  同时,他指出了发达国家在气候资金方面的行动力不足。“截止到2021年,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目前为止还有200亿的差距,这个时间可能会延长到2022年甚至到2023年。中国言行合一,说到做到,才是真正地体现力度。否则光有目标,没有行动,没有政策,那算什么力度?”

  对此,李硕表示认同。“相比于美国的‘承诺过高而兑现不足’的综合症,近年来中国从碳中和承诺到宣布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再到加入《基加利修正案》,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正不断采取行动,在气候议题上展示的积极信号已获得了高度关注。”

  多边外交能否破局当前的气候议程窘境?

  谈及多边合作,解振华在大会首周就对此表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因为我们在同一条大船上,都得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过去10年里,只要中美气候行动这个问题相向而行,世界上其他国家就会跟随。换言之,两国在气候政治上有很大的政治引导、政治引领作用。当前,中美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让各方看到气候变化的议题很难完全地摆脱地缘政治的博弈影响。但在COP26上,双方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当前,中美多数气候领域研究人士希望中国与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花更多的精力在激发各自国内减排的内生动力上。

  “在格拉斯哥,双方应该冷静和妥善地管控彼此的不同和分歧,为这两个国家在2022年以及未来,以及为国际社会在未来进一步地采取气候行动创造更好的政治条件。”李硕说。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赛道上并非只有中美两个国家。随着世界多极化以及美国的气候行动受国内政治掣肘,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

  李硕告诉记者:“欧盟及COP26主席国英国正在成为中国方面越来越重要的对话者。鉴于欧盟在气候议题上的‘良好记录’,欧盟比美国拥有更高的可信度。不过,中欧在气候议题上的对话也可能存在面临来自不断变化的双边关系的挑战。”

  尽管国际形势不算明朗,但中国作为连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在推进气候谈判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位置。“中国既要从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也要发挥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解决问题’的领导者作用,这需要中方兼具巧妙的策略与灵活的外交手段。”李硕说。

  周二晚些时候,拜登离开了苏格兰。他在罗马和格拉斯哥共待了5天,正式与难熬的时差告别,返回华盛顿。而72岁的解振华还将和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继续守候在格拉斯哥,这场艰巨的气候谈判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