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客”为何频频光顾这座公园城市?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10-27 13:05:07 浏览()次

  不久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对都江堰市龙池片区的红外线相机进行了数据采集,发现视频中有一只野生大熊猫独自在人工饮水点附近活动,它时而趴在水池边喝水,时而坐在水池里“洗澡”,时而仰卧在草地上“打滚”,直到醉氧犯困,就像贪玩的孩童毫无拘束地在都江堰“逛”公园,憨态可掬的模样惹人怜爱。

  实际上,在成都这座公园城市,安逸闲适生活的不只有大熊猫,还有很多其他野生动物,比如罕见露面的红绶带、蓝吻鳑鲏和桃花水母等,都纷纷来到成都“串门”。

  拍鸟不再是专业摄影师“专利”

  “拍到两只红绶带同框的画面,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在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家里,摄影师袁浩指着电脑屏幕上新拍的鸟儿照片,一边反复观摩,一边喜不自禁地说。

  袁浩是一名资深观鸟摄影师,拍摄鸟类有30多年了。令他开心的是,如今成都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鸟类,比如龙泉山、南宝山、青龙湖、永安湖、白塔湖等地都不乏珍稀访客,他和摄友们也不必再舟车劳顿进大山苦苦守候了。

  平时没事,袁浩就喜欢扛着设备到双流永安镇的永安湖、锦江、毛家湾拍摄,因为永安镇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这个片区的森林覆盖率达28%,有近30种鸟类在此栖息、筑巢,更容易有所收获。

  在袁浩的照片里,有展现鸟儿掠食的,有求偶的,有喂雏的,还有鸟儿各种舞蹈、卖萌、表情的照片。

  “关注它们,其实也是关注成都的生态。”袁浩喜欢拍鸟儿的近景特写,按他的理解,鸟儿也有情绪和喜怒哀乐,只有拍出鸟儿的各种精气神和面貌,才能读懂它们和大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密码。

  为了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可能需要耐心蹲守并反复抓拍上百个镜头。而这种拍摄可行的一个前提是,这个地方必须要有足够的鸟儿,同时还需要摄影师耐心地守候和尝试。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来拍,再加上点偶然的运气,才可能拍到出彩的照片。

  “如果不是拍稀有的鸟类,像城里的锦江、兴隆湖、九眼桥这些地方都能拍到常见的鸟类。”袁浩告诉记者,如今拍鸟不再是专业摄影师的“专利”,普通市民拿个手机也能在河边拍到数十只鸟儿同框的照片了。

  记者了解到,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许多鸟类都在成都安家,这成为观鸟拍摄者们的福音。据今年4月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2.0》,目前在成都生活的鸟类已达511种,较5年前又新增了45个种类。袁浩告诉记者,如今拍鸟机会越来越多,下一步准备再新增一个600毫米的定焦镜头,把观鸟拍摄这个“小爱好”坚持下去。

  生物多样性潜力大,新物种来“游玩”

  巫嘉伟是成都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疫源疫病防控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从小与自然为伴的他,将爱好变成了事业。从小时候在田间玩耍、观察动物,到大学阶段参与科研项目,再到如今坚持了15年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巫嘉伟一直扎根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

  “成都的生物多样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很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巫嘉伟说,“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很多物种依然能在城市中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能够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位于成都郫都区的云桥村,徐堰河、柏木河、柏条河三条河流穿村而过,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2008年,巫嘉伟和同事在云桥村发现了一块湿地,并着手对这里进行环境保护和恢复管理。

  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云桥湿地的面积扩大,自然本底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巫嘉伟惊喜地告诉记者,在云桥湿地还发现了新物种蓝吻鳑鲏。“这是2020年3月才被科学家正式命名的物种,也是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少有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巫嘉伟介绍,在人口密集的区域能有此发现,是非常难得的,“这也说明在郫都区,河流和湿地环境为蓝吻鳑鲏提供了生存环境。”

  除了蓝吻鳑鲏,还有选择来成都都江堰市安家的,距今已有至少6亿年的历史,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的现身,充分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水质比较好,没受污染,特别适合桃花水母的生长。”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水产高级工程师张普龙介绍。

  根据今年8月成都发布的《2020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首次全面系统发布了成都市生物多样性资源。目前,成都市现有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城市五类生态系统,已记录维管束植物4459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00种。

  “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城市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成都的生物多样性潜力巨大,我们也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同时支持更多公园、社区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让公园城市能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