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在捡拾垃圾(6月15日摄)。新华社发
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彩乡境内,远处巍峨的雪山脚下,广袤的草原早已褪去青色,许多绿色的身影活跃在草地上,一个个遗弃的塑料瓶、食品袋被他们捡起,寂静的草原变得生动起来。
33岁的江文朋措是绿色身影中的一个,他是治多县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员。2016年的一个夏日,江文朋措和几个朋友到治多县城周边的草原游玩时发现,饮料瓶、塑料袋之类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治多”藏语译为长江源头,该县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称,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三重叠加”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产生的生活垃圾随之增多,然而许多人的环保理念还没有跟上。
“垃圾像是草原上的伤痕一样,看着很刺眼,让人心里很不舒服。”江文朋措说。
回到家后,江文朋措和两个朋友商量着成立了治多捡垃圾志愿队,利用闲暇时间在县城周围捡拾垃圾。
捡垃圾听起来容易,坚持做下去却很难。江文朋措说,泥里有垃圾,要趴在地上挖,草地里有碎玻璃,要蹲在地上抠。每次出去捡垃圾,一次能装满十几个编织袋,再用自家的小汽车运到县城的垃圾处理厂。
说起捡垃圾的辛苦,志愿者们都有故事——垃圾放时间久了恶臭难闻,有些志愿者捡着捡着突然开始呕吐;汽车后备厢装过垃圾之后,车里的臭味过了一周都没有散尽;还有人嘲笑他们“累死累活不赚钱”。
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捏着鼻子在坚持。
一开始,跟他们捡拾垃圾的只有附近几个牧民,耳濡目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队。后来,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企业的干部职工也参与进来。捡拾垃圾的队伍里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和孩子。捡垃圾的范围也扩展到县城周边更远的地方以及立新乡、扎河乡、多彩乡等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在清理河道内的垃圾(7月11日摄)。新华社发
本着对草原的热爱,大家不分你我,不计报酬,共同守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
如今,志愿队的微信群里已经吸纳了80多人,治多县扎河乡治赛村的牧民索罗是其中的一名老队员。
“我家里有一百头牛,曾经有几只牛突然死了,牛的胃取出来划开,里面是满满的塑料袋、纸盒。”索罗告诉记者。
2016年的一天,当江文朋措和志愿者们来到索罗家附近的草场捡拾垃圾时,正在放牧的索罗被眼前的场景触动。
“看着他们一群人弯腰捡垃圾,我觉得这也是我应该做的。”索罗放下牧鞭,当即加入了志愿队,一直坚持到今天。
“垃圾少了,牛羊误食垃圾死亡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索罗从生态改善中获得了切实的利益。
“草场如果被破坏了,牛羊没办法生存,牧民没办法养活自己,金山银山就没有了。”在牧区,牛羊养殖一直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也让江文朋措牢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朴素道理。
江文朋措说,捡完垃圾后,他们经常在乡镇、村社、街道做环保宣讲,而一袋袋垃圾就是鲜活的教材。环保知识还进了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护家园、呵护山水的理念。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治多县域内垃圾已经明显减少,自觉捡拾垃圾、不乱扔垃圾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也让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的理念走进人们心里。
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的志愿者在清理垃圾(7月11日摄)。新华社发
如今,治多捡垃圾志愿队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的一个协会——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大家有了统一的绿色会服。
每逢周末,绿色身影就活跃在草场河岸。绿色是草原的颜色,是三江源的颜色。江文朋措说,坚持不懈只为心中那片绿色,因为家永远在水草丰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