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0月27日拍摄的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槐川村生态茶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饮一杯茶而明生态美。这个80%人口以制茶、售茶为业的村庄,曾经过度开垦,大力治理后,种出了“生态茶”、“致富茶”,书写了守好“绿水青山”的“茶乡答卷”。
“铁观音又有了记忆中的好味道。”在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槐川村,茶农陈中其十分感慨,种茶、制茶30余年,终于在近几年,破解了茶叶醇香的“生态密码”。
10月27日,在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槐川村的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陈庆云(右三)和工人在分拣铁观音茶叶。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槐川村位于安溪县西北部的“中国茶叶第一镇”感德镇,全村拥有铁观音茶园2400亩,村民几乎全部以茶为生。前些年,由于过度开垦,茶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多年来品质稳定的茶叶也“变了味”。
“好山好水出好茶。回到精耕细作的模式,才能提高‘绿色生产力’。”感德镇党委书记高刚福说,2016年,安溪县在感德镇35座茶山试点“山长制”,各级山长分工明确,推广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采取带状退茶还林、茶树留高和梯壁留草措施,禁用除草剂、禁用限制使用的农药。经过一系列治理,茶山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带动了茶叶品质、产量和价格的总体提升。
“以前许多茶农只想着多产多销,现在通过合作社引领,经过培训和实践才知道,守好生态才能长远发展,茶叶品质做好,才能有竞争力。”安溪县感德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庆云说,合作社实施“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对茶叶品质进行“多重体检”,并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对社员进行不定期培训与指导,“既提高了茶农的生产管理水平,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10月27日,在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槐川村的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工人在包装铁观音茶叶。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在槐川村有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庆芸茶叶专业合作社有社员798户,每年销售700吨社员茶叶,产值约1亿元。2019年秋,合作社社员茶叶每斤均价达150元以上,综合收益提升20%左右,社员每户收入十多万元人民币。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电商直播平台的兴起,槐川村的广大茶农、茶商适时而动,充分融入新业态,取得不俗成绩。槐川村活跃电商上千人,其中70%为女性从业者。她们背着竹篓,走进茶山,通过短视频运营、直播等方式引流,展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
“生态好了,村民的信心也更足了。” 高刚福说,如今,槐川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多元人民币,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全村居民均已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未来,还将继续建好生态茶园,打造感德茶馆这一公共品牌,擦亮安溪铁观音这张绿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