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塔”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8-26 20:04:18 浏览()次

1.png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素有“中华水塔”美誉。

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经过多年持续保护保育,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江源地区是如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取得了什么效果?蓝蓝天工作室记者最近实地探访三江源。

2.jpg

上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噶丹村,电网通到了村民家中。(申少铁/摄)

清洁用能,蓝天多起来

“用洗衣机洗衣服,很省力。”记者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噶丹村村民康吉家中,正在洗衣服的康吉对记者说。除了洗衣机,康吉家中还用上了冰箱、电视等电器,冬季使用电炉、电热毯取暖。

2018年10月,康吉一家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点噶丹村。此前,她家取暖得靠煤炉。康吉回忆,家里烧煤取暖,不仅脏、煤气味道难闻,而且火不稳定,经常半夜要起来添煤,影响睡眠。“如今使用电取暖,家里更干净了,也更温暖了。”康吉说。

“没有电网前,家里用电只能靠柴油发电机。发电机排出的黑烟味道很大。” 康吉指了指院子里的柴油发电机说,通了电之后,再也不用靠它发电了。而且,电网的电比柴油发电更便宜,清洁供暖电价一度电只要2角8分钱。她家去年3月份充的电费,到现在还没有用完。

让康吉受益的,是玛多县推进的电能替代。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位于三江源核心地区,是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示范县。“为保护玛多县秀美的环境,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在玛多地区推进电能替代。目前,电网可以保证玛多县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用上清洁、稳定、可靠的电能。”国家电网果洛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张网说。

张网介绍,目前玛多县城的锅炉供暖全部改为电能取暖,每年用电约5000万千瓦,相当于节约了6100多吨标准煤,避免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让黄河源头的天更蓝。

“2017年玛多县电网建成移交以来,生态改善明显。”玛多县副县长孙庆生说,统计显示,去年全县共有大小湖泊5050个,今年增加到5080个,水更清了,天也更蓝了。他表示,计划明年6月30日前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清洁电能替代。

3.jpg

上图:水草丰美的玛多县牧场。(申少铁/摄)

治理鼠患,绿色多起来

“村里的11万亩草场以前是一片黑土滩,几乎不长草。”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村支书多旦对记者说,如今,占村里草场面积近一半的黑土滩变成了青青草场,牛羊成群。

“我的父母和爷爷告诉我,这块地从来都是黑土滩,不长草。”68岁的多旦回忆,过去只要一下雨,河沟里黑水横流。如果遇到大风干燥天气,还会起风沙。黑土滩之所以不长草,不是因为土地贫瘠和缺水,而是老鼠太多了,嫩草刚冒头就被老鼠糟蹋了。黑土滩里生存着三种老鼠:吃草根的瞎鼠、吃幼草的土鼠和田鼠。

从2004年开始,多旦和其他村干部带领村民治理黑土滩,主要办法是灭鼠、种草,但由于缺乏机械和资金,村民参与度不高,治理效果有限。

“2012年,国家给每个村子拨款20万元作为能力经费。我们开群众大会,讨论如何处理这笔钱。我主张用这笔钱来治理黑土滩。”多旦说,大部分群众达成一致意见后,村委会决定大力治理黑土滩。

不久,玛沁县政府得知情况后,又对格多村给予草种、种草机械、化肥、资金等支持,价值150万元。有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格多村委会成立格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大规模治理黑土滩。

格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家家户户都参与黑土滩灭鼠,猖獗的鼠患迅速得到控制。此后,合作社大规模使用机械种草、施肥,绿油油的草开始在黑土滩上安营扎寨。

“黑土滩本来是一块好草地。我们春天种下草籽,如果天气好,20多天就能长出嫩草。”多旦说,目前黑土滩已经全部治理好,变成了优质的草场。

“合作社的作用不可替代。”多旦说,合作社在黑土滩上种的牧草长势很好,除了供放牧,冬季还可以将干草分给村民养牛羊和卖干草赚钱,平均每年合作社给每个村民分红近640元。

“过去冬天,村民最怕雪灾,因为没有足够的干草储备。如今有了合作社,干草储备充足,再也不用担心大雪后牛羊挨饿。”多旦笑着说。

“黑土滩治理好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现在黑土滩不需要人工种草了,因为草已经可以自然生长,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河沟里的水很清了,夏天也没有风沙了。”多旦说。

4.jpg

上图:玛多县黄河源湿地美景。(申少铁/摄)

管护生态,动物多起来

“现在去黄河源头巡逻,我有些害怕,因为有熊出没。但这是一件好事,说明生态正在恢复。”刚巡逻回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扎西对记者说。

49岁的扎西家住玛多县黄河乡江旁村,当生态管护员已有6年了。他一个月要巡逻黄河源头20—22天,巡逻一次需要两天,每次巡逻都是早上七点半出发,第二天晚上才回家,期间吃住都在巡逻的路上。

“日常的巡逻,每天要骑摩托车走十几公里。”扎西介绍,自己巡逻的主要工作是捡垃圾、救助野生动物、给候鸟搭窝、阻止偷猎等。今年冰雪消融前,他巡逻时看见一只野鹿掉进了冰窟窿,及时用绳子将野鹿救了上来。

“黄河源头的冬天非常冷,但我们也要坚持巡逻。冬天积雪厚,巡逻速度慢,巡逻一次需要3天时间。”扎西说。

“我们巡逻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带,防身的刀也不能带。”扎西笑着说,夏天巡逻经常会碰到熊,看到熊的时候,自己都会远远地走开,不去打扰,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如果他在巡逻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会立即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委会报告。

“我喜欢大自然,对大自然有感情。我也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作管护员可以保护小动物,保护黄河源头。”扎西一边说,一边拿起手机,给记者看他巡逻时拍到的野生动植物照片,有藏狐、野驴、候鸟、不知名的野花等。

扎西说:“刚开始做生态管护员的时候,看不到这么多野生动物。现在好了,动物多起来,也不怕人了。黄河源生态正在慢慢变好!”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申少铁  贾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