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业茹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10-15 12:37:06 浏览()次
黄业茹,分析化学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全介质分析测试研究与管理工作。 现任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第一批国家环境监测尖端人才,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编者按
2018年,原环境保护部机构改革后成为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国家级检测机构,中心负责解决我国环境分析测试领域中的关键性和综合性问题,开发环境分析测试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技术,承担污染纠纷的仲裁分析任务。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中心如何适应生态环境监测全要素、全指标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和履约监测方面有哪些设计等,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黄业茹。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
问:“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有哪些新领域和发展方向?
黄业茹:目前,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快推进,标准制修订层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还存在海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辐射自动监测等领域标准规范亟待整合统一,生态、固体废物、农业面源、核设施流出物及伴生矿等标准规范需要更新补充,自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应急监测等标准规范缺口较大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覆盖生态环境监测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抓紧确定标准制修订清单,加快填平补齐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生态状况监测,以及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急监测、现场执法监测、质量控制等领域标准规范,加快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监测方法标准研究制定与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强化有机类标准样品研发,加快核设施流出物监测、辐射环境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合法性和准确性。系统梳理不同部门现行监测标准并开展等效性评估,推动标准规范的整合统一,提高监测数据可比性。
另外,在标准制修订的管理过程中,“十四五”期间将吸引全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制修订的工作中,除了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的监测机构,还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的力量。
问:“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对监测新技术提出了哪些要求?在科技创新转化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黄业茹:“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趋向于全领域规划。中心在规划编制中主要承担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和履约监测专题任务。
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专题强调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制定监测新技术发展规划;二是制定新技术研发的清单;三是要完善新技术方法的标准体系;
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设方面,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和研发经费投入的力度,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研发力量参与监测新技术研发;建立长效激励政策制度,从国家政策、产业发展、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综合保障等方面,制定完整的监测新技术研发长效激励机制。
在生态环境监测现代技术手段研发和应用方面,开展基于质谱技术的非靶标污染物筛查技术研究,开展复杂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研究,开展污染物高精度同位素示踪与溯源技术研究,开展“效应导向分析”技术研究,及其他领域监测技术“跨界”应用研究。
最后,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推动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研发中心,落实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新技术的核心品牌,实现监测新技术的创新发展。
履约监测要补短板
问:在当前履约压力下,环境监测还存在哪些薄弱与不足?
黄业茹: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十多个国际公约,这些公约围绕温室气体、生物多样性、消耗臭氧层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等,均提出了不同程度的监测需求,当前的履约监测能力与我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上述公约的不断发展和一些公约受控物质的不断增列,履行公约要求监测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越来越多,履约监测涉及的介质也由环境空气逐步拓展至水体,甚至生物体,履约监测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为补齐履约监测短板、加快形成相关领域监测支撑能力,生态环境部在《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在履约监测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生态环境监测司在“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部署新增了履约监测技术研究专题,专门谋划“十四五”履约监测工作。
总体而言,“十四五”期间,履约监测重点围绕《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成效评估、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监测,加快构建职责明晰的履约监测工作机制,统筹考虑环境空气、水体和生物体等监测点位布设需求,协同构建国家履约监测网,开展长期定位监测。
进一步完善履约配套监测方法标准和监测技术装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消耗臭氧层物质等国际公约国内履约和执法监测需求,完善履约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重大区域流域和热点区专项调查和执法监测,开展重点行业二噁英和汞排放因子更新,开展指示性生物监测,推动实施国际比对、全球监测计划和样品库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履约监测技术和预测模型等研究,直接参与公约谈判,增强履约国际影响力。
仪器厂商应以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
问:根据未来5年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要求,国家对仪器厂商有哪些新的期望和要求?
黄业茹:“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装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关键的环境分析仪器已经实现了国产化突破,快速、便携、小型的仪器设备研发也进入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销售市场也在逐渐形成。
但总体来说,对高端生态环境监测新装备的研究和系统开发,在国际引领性的技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水平较低,许多新装备的研究成果转化周期还比较长。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的发展目标,科学仪器厂商需要以环境监测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大空气、水、土壤、应急监测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的力度,推动形成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高端的监测装备。在国家层面需要建立新技术的研发基地或者平台,尽快解决研发力量分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