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文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07-03 12:38:05 浏览()次

于会文,1968年10月生,辽宁省绥中人,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博士,副研究员。曾任辽宁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副主任,辽宁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沈阳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三处处长、政法处处长。2010年5月任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2014年4月至今任中共攀枝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从“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到跻身“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10年间,攀枝花市实现了由黑色化、百里钢城向绿色化、阳光花城的转变。我们想知道,攀枝花市如何走上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过哪些制度探索?在环境保护上,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

  对话人: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于会文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曹小佳 

  面对资源环境瓶颈,如何实现由黑色化向绿色化转变的艰难抉择? 

  ■市委、市政府克制发展冲动,保持专注绿色发展定力 

  中国环境报:四川省攀枝花市曾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 但是10年之后,却成为“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之一。为什么10年间,会出现这样大的变化?主要原因何在?

  于会文:中央政治局在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时,首次提出绿色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完成了顶层设计、明晰了路径选择,特别是绿色化的提出,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提升为“新五化”,为当代中国转型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绿色化发展,正是攀枝花市最近10年来不断探索和艰难抉择所坚守的根本遵循。10年来,正是因为不懈地坚持了绿色化发展理念和道路,攀枝花市由2004年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成功转身为2014年“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之一,实现了黑色化、百里钢城向绿色化、阳光花城的转变。这其中,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克制发展冲动、保持专注绿色发展定力,宁可速度慢点,也要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环境报:具体而言,攀枝花市在发展中曾经遭遇怎样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市委、市政府又是如何作出决择的?

  于会文:作为以工业兴城的资源开发型城市,攀枝花市与生俱来就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数十万建设者为响应国家号召汇聚于金沙江畔,将亘古荒凉的不毛之地建设成百万人口的新兴工业重镇——攀枝花市。开发建设初期,受“先建厂后建城、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全市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工厂冒黄烟、煤灰漫天,江水浑浊,天空灰暗,城市树木蒙着厚厚的一层灰,连市民的鼻孔都是黑色的。2004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仅为16%,被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进入国家挂牌督办行列。

  黑色,成为那个时代攀枝花人记忆的普遍色。

  环境污染之重,各方怨言不断;上有政府约谈批评,下有群众质疑指责。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面对发展选择和舆论困境,市政府切身体会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身体会到摘掉黑帽子、改造黑色化、实现绿色化发展是一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宁可发展慢点,也要把环境治理好;既要发展,也要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样的思想认识在全市深入人心。但是政府的一次次选择是艰难的:面对西部大开发大机遇,面对大干快上的各种可能,市政府始终保持克制,保持专注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定力。

  退无可退、知耻后勇、义不容辞,还全市人民一片绿色、一片蓝天;只有政府真正负责,环境质量才能持续改善。历届政府都铭记这样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

  2014年,攀枝花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高达92.6%,全年不达标仅为27天,且全部为轻度污染,被评为“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之一。10年时间,攀枝花不仅成功地甩掉了黑帽子,还实现了由黑色钢城向阳光花城、由三线城市向开放城市、由工矿基地向宜居城市的转变,经济发展也始终居于全省前茅。

  如何克服困难,走上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 

  ■围绕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围绕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打造中国阳光花城 

  中国环境报:作为一座依资源而建、因钢铁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如何走上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

  于会文:钢铁作为过去的支柱产业,一度占到全市GDP的90%,且大部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严格控制钢铁产能和国际矿价不断下跌,全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既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又要保护好脆弱的环境、有限的资源。十字路口的攀枝花市,着眼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明确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和“中国阳光花城”的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和举措。

  围绕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下决心打破“一钢独大”局面,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产业,延伸钒钛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渐改变了资源拿走、问题留下,利润拿走、污染留下的被动局面。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从钒钛磁铁矿、钛精矿、高钛渣到海绵钛、钛锭、钛产品的完整钛产业链,从钒渣到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钒氮合金、钒铝合金等全系列的冶金用钒制品产业链。正在形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核心,延伸拓展钒钛产业链,发展钒钛新材料,抢占钒钛产业制高点,增强钒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格局。

  具体到产业项目方面,传统的钢铁产业正在向高附加值、有市场的钢材产品调整,攀钢重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3;SCR脱硝催化剂因具有脱硝率高、选择性好、成熟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燃煤机组脱硝的主流产品;钒钛汽车制动毂、汽车破碎锤头、履带板等一批钒钛耐磨机械制造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大批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污染小、能耗低的项目,正在推动攀枝花市从资源粗放开采向资源深加工转型。

  围绕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打造中国阳光花城。市政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阳光资源,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把阳光康养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突破口,着眼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突出健康和养老双核驱动,融合养老、养生、医疗卫生、康体运动、康养旅游等相关产业,统筹城市建设、生态农业、文化创意、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引领阳光康养产业发展。

  政府统筹实施国际健康生活城、阳光康养旅游城、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和区域性医疗高地等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1个,养老床位5855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健康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基地等项目相继落地;建成国家级体育竞训基地4个,新增沿江景观步道和户外健身营地等系列休闲健身设施;阿署达花舞人间国际养生产业城等八大重点康养旅游产业项目群加快建设;首批集中打造的16个旅游新村建成运营;建成国家三级甲等医院5所、省级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9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中国第二批健康城市试点之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过哪些制度探索 ? 

  ■打造“大环保”工作格局,构建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中国环境报:攀枝花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过哪些制度探索?

  于会文:10年来,为了治理污染、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化发展,攀枝花市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努力,尤其是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摸索。

  打造“大环保”工作格局。首先,全市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牵头、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机制,严格明确和落实了政府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环保部门牵头责任、其他部门协同责任。

  其次,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抓手,实行“五创联动”,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协调调度全社会资源力量开展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形成方方面面抓环保、建文明工作格局。

  此外,十多年来攀枝花市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并千方百计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并在次年人代会上交上答卷,以传递政府主抓环保的信念和决心。

  构建目标考核体系。市政府将环保重点工作纳入全市急难险重目标任务管理,将环境质量、总量减排、风险防控、环保能力建设纳入考核内容,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加大督导检查、目标考核和问责追究力度,有力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实施。2012年以来,市政府又建立了严格的项目准入和会商制度,凡新上项目必须通过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会商组审查,对不符合区域规划和园区规划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

  纳入整体规划、划定生态红线。2005年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就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专项规划,市级层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各类文件就达21个。2013年以来,借助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针对攀枝花为长江上游重点生态保护区的实际,市政府组织各方专家论证,确定了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红线。同时,确定了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等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建立严格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并在经济发展中严守生态红线,不越雷池一步。

  在环境保护上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 

  ■加大投入、铁腕治污,严格执法、激励公众参与 

  中国环境报:在环境保护上,攀枝花市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

  于会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攀枝花人体会尤深。环境污染,一度成为攀枝花之痛。

  为了给全市人民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攀枝花市政府一届接一届,以铁的手段防治环境污染,舍得投入,不留退路。

  首先是加大投入、铁腕治污。

  舍得投入,是铁腕治污的前提。市政府将污染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持续加大投入,同时督促企业坚决履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及相关项目建设,完成了攀钢烧结机、发电厂和球团厂烟气脱硫工程等600多个工业污染源治理,累计削减二氧化硫近5万吨。

  一是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治理。2007年开始,攀钢投入5.16亿元,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2013年,攀钢采取BOO创新模式引进社会资金投资8000多万元,对两台烧结机烟气脱硫实施深度治理,使脱硫效率稳定在95%以上,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全市的烧结二氧化硫治理难题。同时,全市球团企业、火电企业、钛白粉企业等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实施二氧化硫治理。全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浓度2014年首次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二是以攻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进污染治理。下决心把污水处理率从目前的47%提高到80%以上;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综合运用限期治理、挂牌督办、停产治理等手段对工业污染进行全面治理,累计削减烟粉尘5万余吨。

  三是作为四川省区域污染防治试点城市,以试点为抓手,确立了“三片、一线、一企”整治重点,全面开展综合整治、持续治理,进一步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改善。

  第二是严格执法、激励参与。

  以“刚柔并举、宽严结合”思路抓环保:既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结果严惩,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又坚持制定办法措施,激励公众参与,营造环保氛围,最终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是强化科技化、信息化执法。全面加强在线监控设施建设管理,全市累计安装在线监控设施200余台(套),实现了对主要污染企业全天候监督管理。全市所有球团企业、钛白粉企业等重点企业,在线监控设施自2013年底实现向环保部门移交管理,促进稳定达标排放。

  二是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明确了顶格处罚、停产治理、公开曝光、金融“黑名单”等措施,以实施严厉处罚。近十年来共查处328件环境违法案件,共处罚金1576万元,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考核等措施,有效震慑了违法企业,增强了企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推动公众参与。建立健全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热心环保事业的市民中选聘环保监督员,开展广泛监督;建立、完善《环保违法案件有奖举报制度》,有效地调动各方关心、支持、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开展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实施植树增绿工程,培养文明市民,建立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参与渠道和载体平台,形成强大的环保社会合力,为全社会保护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李静云
下一篇:林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