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勤建,1957年9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讲师。历任四川统计学校副校长、四川省交通管理学校副校长、农工党四川省委秘书长和副主委、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现任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关于推进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立法的建议”和“关于提高环境保护地位的建议”等多个建议。
对话人:钟勤建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姚伊乐
●四川省大气污染将呈现典型的区域性、结构性和复合型、压缩型特征。因此最关键的是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提高发展质量。
●必须认真分析污染来源,采取源头整治的措施,来实现大气环境的真正改善。
●下一步,主要应从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区域联防联控。建立环境信息互通平台,探索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
清醒认识区域大气污染特点
■四川省重污染及灰霾污染天气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成都市污染问题严重、季节性污染差异大。
记者:四川省大气及灰霾污染突出特点是什么?
钟勤建:四川省处于盆地区域,大气及灰霾污染严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重污染及灰霾污染天气突出。按国家颁布的空气环境质量新标准,四川省频繁呈现重污染。主要表现为“四超”:
影响范围超大。每次集中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波及全省14个以上地级城市,占盆地幅员面积的60%以上。
持续时间超长。达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以上程度的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经常超过一周,有4次甚至持续两周左右。
污染程度超高。25个省控城市中有17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超过新标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南充、宜宾等城市经常出现PM2.5重度以上污染。
受害人数超多。盆地区域也是人口集聚区,受大气重污染天气影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超过60%。
二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四川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达86.44万吨、65.90万吨和29.58万吨,分别位列全国第9、第14和第18位。据测算,四川省灰霾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成都市上空平均每天漂浮着相当于1000吨的污染物。
三是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四川省城市空气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及周边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城市群和攀西。除攀西、盆周城市及“三州”等地区外,盆地区域属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成渝城市群”控制区。与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三区十群”相比,“成渝城市群”的空气污染程度仅好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同处于第二污染集团。
四是成都市污染问题严重。成都市空气污染在西部领先,在全国居前。2013年,成都市全年达标天数仅为38.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平均每3天中,有1天达标,有1天轻度污染,不到6天就有1天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96微克/立方米)、重度污染天数比例高于北京。
五是季节性污染差异大。冬季污染最为严重,春秋次之,夏季污染较轻。春季还会受到沙尘暴一定影响。
记者:治理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钟勤建:根据四川省政府出台的《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以及省政府与国家签订的《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治理总体思路是“五年空气保障行动计划”,可以概括为“1486”行动计划:
“实现一个目标”。是指实现国家要求的到2017年所要达到的治理目标。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重点区域和城市,在国家确定成都市为重点控制城市的基础上,将成渝城市群(四川)13个城市和攀枝花市也作为省重点控制范围。二是突出源头控制和协同减排。三是突出近期和长远相协调,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工作原则。四是突出强化目标考核和监督检查。
“实施八大举措”。一是加快重点行业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二是强化城市环境综合管理,重点控制面源污染。三是统筹城市交通管理,防治机动车污染。四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五是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六是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能源清洁利用。七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八是强化基础能力,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
“强化六项保障”。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二是完善法规标准政策。三是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工作考核监督。五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六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推进将灰霾治理工作上升为政府规章。
记者:治理雾霾,最实质的问题、最关键的部分是什么?
钟勤建:灰霾污染尽管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内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四川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构成偏“黑”、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混杂、发展质量比较低,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机动车排污问题突出、燃煤污染排放强度大,以及城市扬尘和秸秆焚烧等造成的累积污染是主要内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四川省大气污染将呈现典型的区域性、结构性和复合型、压缩型特征,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在四川集中凸显。 因此,最关键的是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提高发展质量。
具体而言,仍要从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落后产能淘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清洁能源替代及煤炭清洁利用、工业企业及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等方面努力。在这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同时,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将空气质量改善的年度目标任务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发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
科学探讨治理方式和方法
■必须认真分析污染来源,采取源头整治的措施,实现大气环境真正改善。
记者:对于目前全国都在推行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比如煤改气、机动车限行等),在实际效果或社会影响方面,您个人有什么看法?
钟勤建: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煤改气、机动车限行等措施应用较为普遍。我认为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缓解大气污染,给大气环境腾容量。
有很多措施的确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清洁能源的使用。但不得不承认有些措施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比如机动车限行、某些地方限购,虽然的确能缓解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的污染状况,但从历史前进的进程来看,是有悖于发展方向的。
成都市采取的机动车限行措施,主要是市内小车限行,我认为主要还是缓解交通压力,其次是控制尾气排放。全省1500万辆机动车中,重车和货车只占总数10%比例,但污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85%;小车占总数90%的比例,但污染排放只占15%的比例。
控制机动车污染关键在于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按期淘汰黄标车;规范汽车制造行业,严禁环保不达标的汽车生产、销售、注册;加强油品升级管理,确保车油匹配;严格控制重车和货车的污染。而不是寄希望于限行、限购。必须认真分析污染来源,采取源头整治的措施,实现大气环境真正改善。
记者:您所理解的灰霾治理(或者大气污染治理)最科学的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清晰、明确的路径与方法?
钟勤建:目前,四川省的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在治理过程中不但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更要着手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治理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发改、经信、公安、环保等多个部门,要达到标本兼治、一劳永逸的治理效果,必须建立完善“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尤其是政府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司其职。
2014年,四川省将以促改革、调结构、转方式为切入点,以减排、控煤、治车、压尘为重点领域,以成都市及其周边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枝花市为重点区域,以夯实责任、联防联控、检查考核为主要手段,一手抓新污染控制,一手抓老污染治理,用硬措施推动实现PM10下降2.3%的年度硬目标。
记者:有专家曾指出,目前的很多措施实际上是事倍功半。比如,与其实行交通限行之类的措施,不如在智能交通方面下功夫,通过对交通信号灯、道路设计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减少机动车不必要的停留时间。诸如此类的改造反而成本较低、见效明显,而且社会效率会更高。根据四川的实践情况,您怎么看上述观点?
钟勤建:这些措施对大气污染防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已经提出了“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城际综合交通体系”等相关措施。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我们确实要认真研究和采纳成本较低、见效明显的方案和措施。注重结合四川省实际,如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控制重车和货车的尾气排放。淘汰不符合环保排放标准的重车和货车,就能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效率更高。
同时,要特别强调,治理大气污染离不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自觉行动。比如,市民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机动车、多乘坐公交、避免过度装修、节约生活资源等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只有每个公民都把自己作为环境治理的一分子,才能形成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合力。
积极推进联防联控
■成立了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城市之间、省际联动工作机制。
记者:污染治理不能靠一个地方单打独斗。在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方面,四川省有哪些探索?内部(省区内各市州县之间)和外部(省与省之间)如何实现污染治理联动?下一步,需要怎么努力?
钟勤建:的确是这样,环境污染防治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工作上需要联防联控,时间上需要长短结合。
近几年来,四川省探索和创新了一些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区域性、结构性、流动性和复合性、压缩性等特点,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探索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一是成立了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1月13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明确要求成立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分管副省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统一领导、部署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同时,要求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二是建立了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2014年1月13日,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要求成立由省政府分管环境保护的副省长担任指挥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指挥、部署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
三是建立了成渝城市群(四川)、成都市及周边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城市群、攀西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由区域内省、市和重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参加,确定阶段性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协调解决区域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公众参与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立了以成都市为中心的“七城”(绵阳、德阳、眉山、乐山、资阳、遂宁、成都)联动机制。七市党委、政府间区域协作机制已经专门设立环境保护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秸秆禁烧、财富论坛和华商会议期间大气污染防治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我们正在推广“七城联控”大气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将临时控制措施固定化、常态化,加快形成实用、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四是建立了省际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分别与云南省环境保护厅、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了“环保协调委员会”,建立了联动机制,联合开展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维护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下一步,主要应从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区域联防联控。
首先,积极探索联动机制与平台建设,建立环境信息互通平台,实现环境资源信息共享。探索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长效机制,重点在联合环境监察执法、跨境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及规划等领域合作,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合力提升区域环境管理的水平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
第二,不断提高环保科研联动深度,加强各省之间、省内各城市之间在环保各领域的技术合作。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必要的资金投入是扎实推进区域污染治理联动的基本保障,探讨建立联动基金,推进区域污染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四,加大区域污染控制力度。实行联动区域内的集中总量控制,划定流域水总量和区域大气总量控制指标,严格环境准入和控制排放总量,实施统一的、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和污染排放标准,防止区域内的污染转移。比如,制定统一的清洁能源使用优惠政策,促进清洁能源的比例提升;制定统一的黄标车淘汰标准和燃油品质要求,严控黄标车在区域间转入。
最后,创新区域联动环境政策。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区域污染防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工作。
记者:环境保护部推动的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区域联动方面给出了什么建议?四川省落实的情况如何?
钟勤建:2009年2月,环境保护部启动了成渝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研究成果,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成渝经济区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区域环保政策制定、重点产业及重大项目布局、主城区污染源搬迁、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国家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指导四川省“十二五”相关规划的编制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产业布局调整。如已应用于《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等规划编制研究工作。
《指导意见》在区域联动方面提出,打破行政界限,统一协调和管理区域大气环境、流域水环境,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区域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各部门在污染防治中管理、监测等方面的协调和配合职能。
四川省制订了《成渝城市群“十二五”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四川部分)》,建立了省级部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发改、经信、财政、公安、环保、住建、交通、商务、科技、质检、能源、电力等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机制。区域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了协调,成都市成立了以副市长为指挥长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遂宁市与重庆潼南县签订了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积极推动区域大气污染双边、多边协调机制建立。
严格大气环境准入,坚持把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前置条件进行项目环评审核和规划环评。严格控制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高污染行业的项目审批,认真执行重点控制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提高环境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