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线性经济模式,构建纺织行业循环体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17 23:35:11 浏览()次

根据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人每年平均要购买约19公斤的纺织品,却要丢弃16公斤的纺织品废弃物,这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5年年会主题论坛上,国合会特邀顾问、德国联邦环境气候行动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国际司副司长希尔特说。

近年来,从“获取—制造—废弃”的线性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系统性转型的理念正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国合会2025年年会的主题论坛,聚焦“突破线性经济局限,构建新型循环经济”。其中,纺织行业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备受关注。

 

图为主题论坛现场。

 

纺织行业是原材料消耗十分突出的行业,全球纺织行业每年消耗约32.5亿吨材料,其中超过99%来自原生资源。纺织行业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对环境与社会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一方面,在快时尚的驱动下,纺织行业系统性过度生产,且产生大量废弃物;另一方面,纺织行业还带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水资源与土地大量占用等多项关键环境影响。

纺织行业怎样通过循环经济带来收益和正向发展,而不是单纯消耗各种资源,成为本次主题论坛的一大聚焦点。

纺织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难题

“每次循环1公斤纺织废品相当于节约了1.1吨的油,降低了3.6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减少了6000升的用水。”国合会特邀顾问、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胡清说。虽然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潜力巨大,但由于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才刚刚起步,纺织行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存在许多挑战。

希尔特指出,目前纺织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纺织品价值链仍然是线性的,会有生产过剩,且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只有0.3%的纺织品是进行循环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纺织品都来自新的资源。因此,“减量”策略在降低纺织行业显著环境影响方面最为有效。

然而,根据国合会发布的《以循环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消费主义盛行,消费者行为深受以潮流驱动、鼓励过度消费的商业模式影响,导致大量服装过早被淘汰。同时,受材料质量下降和以速度与成本为导向的设计选择影响,服装使用寿命普遍缩短,耐用性明显降低,这都加大了减少纺织品消费的难度。

此外,纺织品回收体系发展布局不均衡、回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等,也是纺织品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很多纺织品的出口流向了那些不能正确处理它们的国家,它们最终的归宿常常是被燃烧或者填埋。根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显示,向加纳、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的纺织品出口显著加剧了污染、环境破坏、气候变化及健康风险。在加纳和肯尼亚,约30%—40%的进口服装被判定为无用,直接送往填埋场。循环纺织品制造也并不彻底,目前大部分循环纺织品中的再生聚酯纤维来源于 PET瓶,而非来自回收的纺织品本身,这就使得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无法形成闭环。

因此,纺织品被回收后并不意味着彻底走向绿色循环,回收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水平的限制等依旧会带来环境污染隐患。

纺织品循环经济体系真正落地是关键

“我们不能再进行纺织品的线性经济了,必须设计更好的产品,要有资金、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跨国发展。”希尔特在论坛上说。要让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措施在纺织品行业真正落地,需要从前端生产、中端消费、末端回收再利用一整条产业链改造重塑。

在前端生产中,制定产品设计标准,提升市场流通纺织品的质量与循环性,是搭建纺织品循环体系架构的重要方式。纺织品生产与设计的相关标准,应涵盖纺织品的耐用性、可修复性与可回收性。“我们也应该考虑设定再生材料最低含量要求,比如服装用料中必须有5%—6%的循环材料含量。”胡清说。

胡清认为,“数字产品护照”也是从生产端就注入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效方式,即产品必须包含分拣商和回收商所需信息(如材料成分),以提升回收价值链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在一开始生产时就考虑后续的回收问题,循环经济理念才算真正植入到一整个行业之中。

在末端回收环节,基于纺织品具备的全球产业链特性,与会嘉宾认为,各个国家应该对纺织品收集、分类、再利用和再循环承担起责任。实际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近两年已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比如欧盟在2020年出台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德国在2024年发布《国家循环经济战略》,中国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无废城市”建设计划。但细化到纺织品行业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胡清认为,可以在“无废城市”中加入“无废纺”这么一个新要求,以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领域废纺的循环。

除了政府发力,社会力量也需参与其中。“在循环经济上,我们需要私营资本,它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准入。”国合会外方副主席、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沃森呼吁。论坛上,作为循环经济企业代表的华峰华锦有限公司北京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唐智鹏也认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再生产品要有市场,要是消费者喜欢,价格可接受的,这需要我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变废为宝,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商品。”唐智鹏说。

当下,循环经济已从国家政策层面开始规划布局,未来,要真正构建循环经济产业,还需整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建立一套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标准体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理念的落地生根。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