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的“绿色重生” 温州“蓝海驿站”破解塑料循环经济密码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17 08:21:21 浏览()次

在浙江温州蜿蜒的海岸线上,7座“蓝海驿站”悄然崛起,如一座座生态哨所正努力将渔网残缆、漂流的塑料瓶“一网打尽”,“蓝色工厂”随后接力,将海洋塑料废弃物重塑为再生粒子,带动塑料相关产业破解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打造“蓝海驿站”温州模式。

蓝海驿站,海岸线上的“塑料当铺”

位于龙湾区的蓝海驿站专门回收海洋垃圾,附近村民可将来自海洋、海岛、近岸3公里边滩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旧渔网渔具、塑料容器、包装物送至蓝海驿站,按照高于市场价10%-20%的价格进行现场结算并回收。

该“蓝海驿站”收集、临时存储的海洋塑料废弃物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被运送到“蓝色工厂”。依托“蓝海链”数字化平台,由“蓝海驿站”和“蓝色工厂”构成循环再生体系,可以实现海洋垃圾收集智能记录,对收集的塑料废弃物进行唯一性赋码标识,从而实现全程可追溯闭环管理。

龙港市舥艚中心渔港附近,一座蓝海驿站矗立于大桥之下。这一创新项目的建设资金源自华润电厂的海洋生态补偿金。据介绍,由于华润电厂生产中的温排水入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每年需要缴纳海洋生态补偿金。

往年华润电厂的补偿金都通过增殖放流方式“补偿”海洋生态。如今,龙港市创新海洋生态补偿金使用方式,指导华润电厂改写“蓝色账本”中的补偿规则,用海洋生态补偿金建设蓝海驿站,侧重收集渔网渔具等海洋生产型废弃塑料,并兼顾收集渔业产生的其他海洋塑料废弃物。

“蓝色工厂”,海洋废品炼出“国际通行证”

目前,温州“蓝色循环”体系已建成7家蓝海驿站,覆盖全市7个沿海县(市、区),并引入两家蓝色工厂。瑞安市瑞涵环境资源有限公司是专注于消费后塑料再生的科技型企业,在他们的工厂里,海洋塑料废弃物将一步步转变成为低碳环保的原材料。

回收后的塑料制品会按塑料种类、品质进行初步分类,通过自动化清洗线进行破碎和清洗后,融合高光谱识别、AI深度学习、可见光以及红外技术,将塑料精确区分成60多个牌号的高品质再生塑料。每个牌号的再生塑料(PCR)可进一步制备塑料颗粒,供给不同的下游工厂制成更高附加值的再生塑料制品。

目前,该公司已与全市百来家废品站、再生资源中心合作回收塑料废弃物,并运营了6家“蓝海驿站”进一步拓展回收渠道。虽然“蓝海驿站”的模式成本高一些,难度也不小,却也“有利可图”。其生产的再生塑料粒子有60%会销往海外,出口商品中只要添加通过认证的高性能再生塑料粒子就可以规避欧盟的“碳关税”,为企业带来更具持续性与拓展性的长远利益。

此外,浙江沃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弥补了温州市“蓝色工厂”处理渔网、渔具等海洋生产型废弃塑料的缺位。通过收集各类渔网、渔具等,初步筛选、自动化去除各类杂质,获得初级高品质再生纤维,并根据不同用途改性制成各类配方工程塑料,可应用到小家电、汽配、箱包等领域,其一期产线投产后预计全年处理海洋废弃物5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万吨。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副处长戴文超介绍道:“塑料循环利用是前景广阔的绿色产业,塑料产业分工细、产品种类多,‘蓝海驿站’模式是开放的产业模式,我们欢迎更多塑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其中,共同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塑料产业体系。”

下一步,温州将持续增加蓝海驿站的数量,完善海洋垃圾闭环收集处置体系。

编辑:徐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