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显示Z世代零废弃意识显著提升 | 2025零废弃日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3-31 11:32:57 浏览()次

2021年,万科公益基金会曾发布《Z世代零废弃生活报告》,将所有关注、愿意尝试及正在践行零废弃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定义为Z世代,观察他们的零废弃实践状况。

4年过去,年轻人的零废弃态度和行为较几年前发生了哪些变化?本土零废弃推动者在促进更多零废弃行动上做出了哪些探索与实践?放眼全球,又有哪些创意十足、值得借鉴的零废弃案例?

3月30日,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BottleDream再次描摹Z世代零废弃画像,共同发布《“零”机一动 万事OK——零废弃推动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一步探究如何推动更多Z世代参与零废弃生活,在提升意识、开展行动、养成习惯、扩大影响等4个环节寻找有效推动力。

ded5430db3e5c5e1e4226d39cef7140.png

本次调研采用“定量广角镜+定性显微镜+全球望远镜”的三维研究框架:延续2021年Z世代零废弃报告的人群定义,面向北上广深蓉等一线/新一线城市、20岁—34岁的青年群体发放500份有效问卷,希望描绘影响零废弃推动的关键因素。同时,调研还深度访谈了10位本土零废弃推动者,提炼推动零废弃的经验智慧,并从全球视野中精选了30个获得行业认可的优秀零废弃实践案例。

更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才能激发大家关注

和几年前相比,如今,零废弃变成了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词。

2021年发布的《Z世代零废弃生活报告》表明,只有18%的受访人群对零废弃关心和了解并身体力行。32%的Z世代,虽然零废弃行为表现突出,但对零废弃的认知水平和对环境的关心程度相对较低。50%的Z世代人群,虽然对零废弃有一定的关心和了解,却因为各种原因,行动未能跟上认知。

如今,在接受调研的目标人群中,17%的人群表示对这个概念非常了解,66%的人群表示知道大概意思。仅有16%的人群表示完全不了解或者不太清楚具体内容。

对比之前,Z世代对于零废弃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彼时Z世代对零废弃的理解主要是“光盘行动”“绿色出行”“不产生垃圾”。而本次调研中显示的零废弃关联理解词已经涉及零废弃的3R原则(reduce reuse recycle),其中“节约减少浪费”“回收”“再利用”“循环再造”是对零废弃关联理解相对最普遍的词。

1303a8120accff58a875401e2a5cebac_.png

然而,零废弃意识的提升仍面临阻碍。《报告》显示,65%的Z世代认为零废弃相关内容不够友好和吸引力不足,53%的Z世代认为缺乏获取零废弃相关信息的渠道。

如何破除年轻群体对传统零废弃内容缺乏兴趣的障碍,研究团队访谈了广受年轻人欢迎的零废弃影响力博主苏一格,她在小红书、B站、豆瓣都有账号,擅长将可持续、零废弃概念变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话题。

苏一格曾经制作了两个破圈视频,一个是科普微塑料如何进入人体的,另一个则将环保与“低物欲、反消费主义”结合在一起,在视频中,也曾用“怎么不用卫生纸”这样的话题引起大家的好奇。

“提升零废弃意识的关键,是建立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利益点,比如,健康、省钱、缓解年轻人的情绪压力等。”苏一格说:“既环保又好看,既环保又健康,既环保又省钱,这样才能激发大家了解的动力。”

调查数据也佐证了苏一格的说法。《报告》显示,通过小红书/B站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更能触达Z世代。内容需求上,超七成(74%)年轻人认为零废弃相关内容要更贴近生活,“告诉我日常怎么做,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半数Z世代(50%)认为零废弃相关内容的科普要“有趣一点”才能促使其主动了解。

从行为到习惯,需提升便利性、建立支持系统

你是否好奇,当前年轻人零废弃实践情况如何?

调研发现,相对较多的Z世代会在消费上采取零废弃行动,同时也开始通过各种做法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这和2021年《Z世代零废弃生活报告》的洞察呈现一致趋势。

令人欣喜的一点是,相比2021年的调研,此次调研呈现新的变化——35%的Z世代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42%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26%会用厨余垃圾堆肥,24%会参与零废弃相关的公益活动。

92383bf6323eccb5e803e90ce94f800b_.png

但是,偶然参与零废弃行动并不意味着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年轻人长久的习惯。

调查显示,推动偶然的零废弃行为成为长久的习惯需要三大条件,一是内在价值观认同,有足够动力(26%);二是经济成本可承受,甚至能降低生活成本(24%);三是外部设施完善便利,做起来方便不费事(22%)。而这几大条件在当前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结构和生活系统中还不够完善。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秘书长思璐观察到,受限于所处的生活环境,目前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坚持零废弃。比如“996”的快节奏生活让便捷盒饭成为最优选,有心自己做饭自带但因工作节奏快而无力为之;主动自带杯购买咖啡的青年发现,盛咖啡时咖啡店依旧会用塑料杯过一遍,个人的努力难以抵抗行业系统的不规范。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开始有部分关心地球、在意零废弃的青年选择回到乡村生活,本质是在寻找更适合零废弃生长的土壤。”思璐表示,只有当周边生活环境与零废弃实践互相拥抱,如产业侧考虑建立零废弃管理制度、社会文化让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得以养成,零废弃才更容易被更多人接受并长期坚持。

ad23d3b974a40c1bd3f5734d7c25dbd7_.png

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也表示:“推动更多人参与零废弃的关键,是通过降低门槛、即时反馈、机制保障和情感联结等方式,让公众对零废弃理念的认同,转化为日常习惯,消除知行差距,最终形成社会常态。”

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徐进表示:“零废弃生态圈持续生长的核心在于相互滋养、彼此支持。零废弃要像堆肥一样——找到每个参与者的养分需求,让零废弃行动成为滋养关系的介质。当居民发现用厨余制作的肥料能改善土壤,物业看到有机堆肥能降低运营成本,志愿者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整个生态圈就自然生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