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上午,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G0711线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施工过程中水污染防治及废水治理受到媒体关注。
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位于天山北麓胜利达坂,毗邻天山一号冰川,冰川融水汇聚而下形成的乌鲁木齐河,是乌鲁木齐市数百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隧道进口端施工场地就在距乌鲁木齐河不远处的峡谷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栖息着北山羊、雪豹、伊犁鼠兔等珍稀野生动物。
早在初步选线阶段,乌尉高速的线位就绕开了天山一号冰川,避免隧道通风产生的热效应破坏冰川生态。尽管如此,施工开始后仍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天山富含水分,打通天山注定要经历一场与水的“较量”。
从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一路向内,越往深处,裂隙涌水越大。“施工高峰期,每天涌水近4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小时冒出1700吨水,用巨量概括丝毫不为过。”中国交建总承包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新疆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苗宝栋说。
通过纵横绵延的洞内管道,涌水得到快速抽排,但如此巨量的水流,出洞后如何妥善处理?怎样才能既确保工期不受影响,又做到施工“零污染”?
“洞内的水分为两类,需要‘分而治之’。”苗宝栋解释,一种是清水,也就是天山断裂带中涌出的裂隙水,这部分水质不受施工影响;另一种是污水,是施工建设产生的含有油类、氨氮等物质的废水,必须重点处理。
处理洞内出水,首先要“清污分流”。隧道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修建了水流收集池,并设计为“一上一下”两种空间。山体裂隙水收集池处于地下,经沉淀后进入中央排水管道;施工废水收集池处于地上,废水进入收集池沉淀后,再经抽水泵进入废水管道。
在隧道正式开工前,项目部就建好了污水处理厂。隧道施工产生的含有油类、氨氮等物质的废水,经过筛除、絮凝、沉淀、超滤和反渗透等7道工序进行处理。隧道开挖会产生大量涌水、裂隙水,项目部在洞内、洞外各增设一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离隧道口不远处,两座废水处理厂格外醒目。“其实不止这两座,在中间的服务隧道里还有一座废水处理厂。”中国交建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乌尉土建第五标段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鲁泽建说,三座废水处理厂源源不断接收着分流后的施工水。
三座废水处理厂各有侧重,通过相互配合实现精细化废水处理。位于洞外的两座处理厂采取沉淀、过滤和膜法的组合工艺,能针对性处理施工废水;位于洞内的三号处理厂则引入电絮凝工艺,可迅速凝聚水中的胶体悬浮物,有效处理裂隙水。
“整个施工期间,我们每隔一到两周,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Ⅱ类水质标准,甚至可以直接饮用。”苗宝栋说,通过对水体进行综合处理,不仅确保了施工“零污染”,还实现了循环利用,废水经过处理后部分会用到洞里继续施工,还有一部分用于拌和站、场地绿化和洒水降尘。
“不让一滴废水流进乌鲁木齐河。”鲁泽建说,“这本来就是项利民工程,必须把生态环保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