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落海 舟山开讲“渔夫与海”新故事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10-28 01:23:13 浏览()次

海洋垃圾是全球性的治理难题。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长涂中心渔港,“浙岱渔09618”船一靠岸,船老大陆文波顾不上卸鱼获,就大步跨上岸,将船上积攒多日的垃圾交到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会长胡松素手中。“这次饮料瓶蛮多,废电池回收也很规范。”胡松素从陆文波手中接过两大袋垃圾,打开看了一眼后一顿夸赞。“阿拉可不能砸了舟山渔民的好牌子!”陆文波笑呵呵地说。

这样的“垃圾不落海”行动,在舟山市已是蔚然成风。

舟山市拥有各类渔船(包括捕捞渔船和运输船)6500余艘,海上从业人员近2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渔业大市。近年来,舟山市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提高渔民环保意识,创新打造船舶垃圾处理设备,据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两年来舟山市共转运处置船舶垃圾3.45万吨,清理湾滩垃圾1.98万吨。

从近海到远洋 唤醒渔民主人翁意识

“海介大,飘些垃圾怕个啥?”“船开出去是为了捕鱼,捡垃圾亏大钞票嘞!”……胡松素清楚地记得,2019年4月,自己拿着高音喇叭在渔区倡议“海洋垃圾带回港”时,渔民眼里尽是讶异、质疑。

“海里垃圾要是不带上来,今天落到了别人网里,总有一天也会回到阿拉自己网里……”在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的积极带动下,岸上的渔嫂们纷纷吹起了耳旁风,垃圾上岸的理念逐渐深入每一户渔区家庭。

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还组建“渔哥渔嫂志愿巡逻队”,在海上作业间隙和休渔期开展渔港巡逻和净滩行动,利用废旧渔网自制“红、绿、蓝”三色网袋,科学区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发到各渔船;与船老大签订《海上垃圾分类承诺书》,建立“一船一净海员”制度……多管齐下,渔民保护海洋生态的主人翁意识逐渐觉醒。据统计,从2019年至今,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渔哥渔嫂党支部已经累计回收渔用废电池近7万节、空瓶9万只、废蟹笼近两万个,回收垃圾总量已超过150吨。

如今,“垃圾不落海”正开始向远洋延伸。

舟山市远洋渔船有670余艘,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远洋捕捞生产基地。按每艘船30人、每人每天至少两瓶水计算,每年产生的塑料瓶就超过1400万个。为了推动远洋渔船上的“垃圾不落海”,舟山市相关部门将一组组数据摆到远洋企业负责人和船员眼前,将海洋垃圾危害讲深讲透,定期发放宣传册子。由舟山市联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共同斥资打造的“浙普远98”远洋渔业综合保障船,承担起了海上流动宣传站的角色。

“我们的船员不仅自己主动将矿泉水瓶、钓具钓线及塑料包装袋等垃圾收集储存,还经常向登船治病的渔民宣讲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眼下,“浙普远98”正在东南太平洋巡航,指导员乐可军通过卫星电话告诉记者。

在舟山市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码头,远洋运输船“宁泰冷7”轮缓缓靠泊。历时两个多月,辗转近万海里,“宁泰冷7”轮从东南太平洋渔场带回来的除了一箱箱鱼货,还有1吨塑料垃圾。“现在船老大、渔民的环保意识强了,船上的垃圾几乎都运回来了。”船长吴汗波说。

从技术到机制 探索守海护渔新路径

“船上空间寸土寸金,且远洋作业周期长,如果不解决存储问题,渔民兄弟就算有环保意识,每一趟能带回来的垃圾也很有限。”从事远洋渔业20多年的舟山市弘普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虞普军,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四处托人打听船舶垃圾处理设备,并在网上进行搜索,但没有找到理想的机器。“那就自己研发!”历时8个多月,投入50余万元,一台远洋渔船专用塑料垃圾粉碎机诞生了。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矿泉水瓶,经其粉碎后,就变成半径几毫米的碎渣。据估算,处理后的塑料垃圾可缩减体积超过90%。2022年8月,虞普军首先在本公司返航的3艘渔船上试装,使用效果超出预期。之后,舟山市渔业部门迅速出台奖补激励措施,引导全市远洋渔船安装使用。

去年,安装船用塑料垃圾粉碎机的352艘远洋渔船,从公海运回了50余吨塑料垃圾。

灯光围网、帆张网和流刺网等国内捕捞渔船高频使用的渔用电池废弃问题,一度困扰着许多环保人士。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曾统计过当地渔用电池消耗的数量:每艘灯光围网、帆张网、流刺网作业渔船,每月消耗一号干电池的数量分别为420节、210节和160节左右。一年下来,全镇各类渔船消耗干电池超过4万节。

摸清底数后,胡松素喊来渔嫂们想法子。大家商量下来,决定由协会统一购置船用电池,并粘贴自制的标签,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给渔船,并给予船老大每节电池5角钱的补贴来以旧换新,积极鼓励渔民参与这项行动。2022年4月起,长涂镇又开始创新,首批14艘渔船开展太阳能网标灯替代传统干电池网标灯试验,积极践行海上绿色低碳作业方式。“用一只太阳能网标灯,出海一趟至少能节约20节一号电池!”“浙岱渔10418”船老大金海放满意地说,目前该渔船已全部使用太阳能网标灯。

在近岸海域,舟山市探索实施“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划定湾滩321个,建立市、县(区)、乡、村四级湾滩管理组织体系,并组建起专业化海上保洁队伍、海域海岸线保洁队伍、“民间湾滩”志愿者队伍等三支队伍,形成源头减量、治污保洁、清理转运全链条近岸海域垃圾处置工作格局。

从当下到未来 推广需跟进法规建设

看着一袋袋塑料粉碎垃圾上岸,欣喜之余,虞普军也有烦恼。“垃圾不仅要自己联系货车来运,还要四处托人去找愿意接收的回收企业。”虞普军坦言,完整的矿泉水瓶受回收企业欢迎,粉碎后的塑料碎片却经常被拒收,“现在渔船的垃圾存放问题解决了,但垃圾上岸后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打通。”

“我们从远洋带回来的基本都是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塑料垃圾,尽管是塑料碎片,但也具备回收利用价值。”虞普军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引进有能力处置塑料粉碎垃圾的环保企业,变废为宝,实现环保企业和远洋渔民的共赢。

“想要充分调动渔民把垃圾运回港的积极性,除了要提高上岸后的垃圾处置能力,还要有价值反馈。”在普陀区远洋渔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全康看来,舟山市之所以能快速在远洋渔船上推广塑料垃圾粉碎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政策激励。舟山市建立履约奖补激励机制,将远洋渔船垃圾处置水平列入企业国际履约能力评估,与年度履约奖补发放挂钩,激发企业能动性。据统计,2023年舟山市共完成履约奖补发放7.8亿元。

“这几年,全市大力提倡‘垃圾不落海’,但针对船舶垃圾上岸后的处置问题,系统性、全局性的布局和谋划还没有。”一位常年关注舟山市船舶垃圾的业内人士建议,将“垃圾不落海”行动结合“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进行推广。

所谓“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追踪标记每一项回收环节,一些企业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收购海洋塑料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蓝色循环”项目去年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岱山县长涂镇渔民已经开始尝试。2022年11月,在政府牵头协调下,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与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小蓝之家”。在“小蓝之家”仓库,记者看到,几名渔嫂正将回收来的塑料瓶进行精细分类,然后送入压缩机,打包成一块块30公斤重的长方体。“打包完成的塑料垃圾将被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开发制作成环保文创产品等,回收价格是普通塑料市场回收价的好几倍。”一名渔嫂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