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之下,谁还在为过度包装月饼买单?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23 00:29:19 浏览()次

又近中秋,月饼销售进入高峰期。《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已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针对月饼过度包装问题发布的该标准第1号修改单已于2022年8月15日起实施。当限制过度包装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标准层面加以明确要求,今年的月饼礼盒还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吗?

从各地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市面上的豪华月饼、“天价”月饼已经基本销声匿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标准实施后,以监督执法堵住过度包装的可能性有了有力的抓手和依据。各地各部门据此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警示、监管、惩处措施,督促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户落实经营主体责任。比如公布过度包装典型案例,在进行节前专项检查时将过度包装列入必查项目,通过通知、公开信、个别“约见”等方式进行事前警示等。

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商家割舍不下过度包装带来的商品溢价。虽然明面上使用贵重材料制作的礼盒包装不见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套娃”式包装也不见了,但一些隐匿的过度包装现象也时而在互联网购物平台露出端倪。部分商家仍执着于在精美包装上做文章,同时为了规避责任玩起偷换概念的文字游戏。有的商家引导客户将一盒月饼以两个半盒的形式分别下单以期“不超标”,有的将礼盒和捆绑销售的其他商品标价售卖,而将月饼标注为“赠品”或表述为“点心”“甜品”等词汇。这类商品一番操作之下究竟买卖了什么,买卖双方显然心知肚明,却仍然试图游走于合规与不合规之间的模糊地带。

禁令之下,谁还在为过度包装月饼买单?这还是要从商品流通的各环节找到答案并加以解决。

生产经营者追求利润,既要符合规定,也要适应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如果本想从包装上大赚一笔,却因不符合要求而被责令下架、返厂整改,或是不被消费者认可、损害了品牌口碑,最后所付出的成本仍要自己买单。商家不妨给消费者提供简装、散装等更多选择,对于确有美化包装需求的消费者则可以另外明码标价购买包装,而不是让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超出需要的包装盒以及其他商品的打包销售。归根到底,商家还是应当把精力放在月饼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上,顺应现在倡导绿色消费、简约生活的趋势,尊重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合法权益,盈利也才能长久。

政策落地也需要消费者在理念和行动上的广泛支持和配合。虽然过度包装不被允许,仍不妨碍部分消费者容易为商品的“颜值”和“仪式感”动心而买单。适当的商品包装确有实用必要,过节讲究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团圆的意义不在包装,盲目追求精致美观则是过犹不及。过去不少消费者为了面子而买、不想买而不得不买,而如今已是需要什么买什么、不想买可以不买的时代,应当将选择商品、维权举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选购月饼等商品时从面子转为里子,回归其本身的质量、口味和实际需要,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市场一端连着生产商,一端连着消费者,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有效监管。对于监管者来说,让规定不是虚晃一枪,就要用好政策标准的硬杠杠精准有力执法,合法合规惩处以身试法的违规商家,也要通过沟通宣传和警示教育让那些对新规存在不解、怀疑和侥幸心理的商家转变观念,更要快速掌握新政策之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在实际执法工作中把握好裁量权,对于采取什么方式惩处更有效,线下市场和线上市场怎么实现兼顾管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新标准带来新开始,最终实施如何还需要一个过程,直至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标准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成为广泛认同和统一共识。可以预见的是,在培育出新的消费惯和市场生态之前,只要月饼仍是中秋佳节的关键词,月饼包装等老生常谈的话题还是会继续谈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