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浙江湖州参加中国环境报评论员工作会议,住在湖州市委党校。在党校餐厅就餐时,发现湖州的垃圾分类严格、细致,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湖州市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在湖州市委党校学员住宿楼下,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的广告标语,如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等内容。其次,垃圾分类硬件设施齐全。湖州市委党校在餐厅设立了不同的垃圾箱,分别用于存放湿垃圾、餐巾纸等。第三,垃圾分类软件不“软”,做到垃圾分类事有人管。餐厅服务员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引导员,对每一个垃圾投放者都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告诉你垃圾应该怎样分类、餐巾纸应该放在哪个垃圾桶、湿垃圾应该倒在哪个桶等。当就餐者不小心把垃圾放错了位置,她们会面带微笑给予纠正。下次就餐以后,就能顺利地把垃圾进行分类,投到该投的地方。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既然湖州市委党校餐厅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如此之好,湖州市垃圾分类肯定也不错。我深入了解湖州市是如何开展垃圾分类的,发现湖州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先看下面一组数字。目前,湖州市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三个100%。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众所周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很难。由于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国一些城市尚未开展垃圾分类,且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缓慢。由此,笔者更加感到湖州垃圾分类成绩来之不易,这一组数字让人吃惊。
为什么湖州市垃圾分类会取得这么好成绩?据了解,湖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启动时间较早,垃圾分类工作自2010年开始试点,2016年底全域推行,2018年启动居民小区精准分类和单位强制分类。近年来,生活垃圾分类“湖州模式”连续获评全国同类型城市第一,并被多地复制推广。
湖州市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把垃圾分类作为关乎大民生的“关键小事”。全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完善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近年来,湖州市已建设3000余个分类驿站并进行智能升级,还配套建设了大件及装修垃圾处理设施等,总处理能力达7500吨/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市县全覆盖。
湖州市创造性地把垃圾分类与金融服务挂钩,依托湖州“绿贷通”金融服务平台,上线“绿色信用贷”等专项产品,对生活垃圾分类企业开展绿色等级评定,实行差别化贴息奖励。通过“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绿色金融支持等举措,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另外,湖州市还以高科技支撑垃圾分类工作。创新运用物联网、GIS等先进技术,汇聚11座中末端处置设施、1300余个居民小区、近万个智能化终端、近5万家企事业单位,打通省、市、区县、企业等20余个平台。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碳账户评价体系,对碳效测评优秀的企业或个人实施贷款优惠等激励性金融政策。
湖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建立市级垃圾分类积分平台,将中心城市15万户居民分类信息整合录入“湖州掌上通”APP,实现积分规则统一、查询平台统一。市民可通过APP或实体卡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兑换“惠游卡”、洗衣皂等各类物品。为监督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湖州市推出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随拍”“随传”的“随手拍”,让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全民监督垃圾分类。
湖州市还建立了“媒体晾晒”“限期整改”“组织约谈”“完善机制”等制度,按月对全市各区县垃圾分类推进情况、中心城市街道垃圾分类精细化考核结果、各行业检查排名前后五位在《湖州日报》《湖州发布》等媒体进行公开。目前,垃圾分类已成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