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一分,村庄美十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求“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中央一号文件给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奏响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奋进曲”。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措施、采取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行政村,农村垃圾山、垃圾围村等现象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的提升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东西部不平衡、治理质量总体不高、相关基础设施不足等,无论是与城市相比,还是与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
笔者认为,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落实落细,需要积极营造“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叫做“温暖法则”,其道理在于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要求管理者注意讲究方法,多点“人情味”,多解决实际困难,让人感受到温暖。这给农村垃圾治理也带来了启示: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为抓手,推动现代治理理念与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有机结合,在符合村情且务实管用的“村规”约束下,促进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带动农村垃圾治理持续提质增效。
要在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强化路径设计,勇于开拓新路子。比如,江苏省沛县的部分镇街对农户分别设置很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档次,建立“点赞墙”“红黑榜”“评比栏”制度,营造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激励措施的作用,既要起势“致广大”,更要落子“尽精微”,激发村民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比如,浙江省嘉善县天凝镇创新政企合作新模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制,相应积分存入农民居民“绿色账户”,积分可用于兑换粮油米面等生活用品。各地应不断学习和推广先进的经验做法,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促进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编辑: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