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吉林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0-05-29 12:34:03 浏览()次

  5月下旬,东北春耕春种接近尾声,松嫩大地上一片新绿。近年来,吉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一边推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一边发展燃料化、饲料化等秸秆利用新业态,肥了黑土地,富了农户家。

  “懒汉种地”,不收秸秆

  种地不用收秸秆——放在几年前,在吉林省许多农户的眼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随着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推广,这一“天方夜谭”渐渐变成了现实。

  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农民孙凯说:“按以前的评价标准,春耕时候,看谁家能干又勤快,就看看他家地里干不干净。但这几年,‘懒汉种地’越来越流行。”

  农民们所说的“懒汉种地”,指的就是保护性耕作。秋天不收秸秆,春天不烧秸秆,种玉米时不灭茬、不打垄,直接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

  切断秸秆、挖开土壤、放进种子、压实土层……免耕播种机以10公里的时速驶过,复杂的播种动作一气呵成。“黑土地上干‘绣花活’,耕种效率大大提高。”吉林省双辽市宏野农机种植合作联社理事长金铁英说。

  通过财政补贴、试点推行等方式,吉林在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从“推着走”到“自己走”,从免费作业“没人理”到有偿服务“排长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青睐“懒汉种地”。2019年,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1000万亩,今年预计达到1800万亩。

  黑土变厚,产量增长

  保护性耕作能让秸秆腐烂在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既保护了黑土地,又能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前几年土质发干,经过几年秸秆还田,土壤湿润度增加了,肥力也变大了。”松原市金秋园合作社社长李国臣说,“铁锹铲下去,能看到的蚯蚓越来越多。”

  李国臣和社员们从2015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他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几年下来,耕作层变厚了5厘米,每公顷化肥用量减少了200公斤、增产玉米2000公斤。

  位于吉林西部的双辽市气候干旱,沙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80%。“春耕见苗三分喜”——当地农民祖辈流传着这句话,意思是只要种子能出苗,就已经开心得不得了。

  “春雨贵如油,秸秆还田后提高了土壤保墒能力,相当于一场30毫米的降雨,提高了出苗率。”双辽市秀水村农民刘国全说。经过几年推广,当地90%以上的玉米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亩均增产粮食近50公斤、增收70元左右。

  废物利用,秸秆卖钱

  在吉林,有的秸秆还了田,有的秸秆卖了钱。在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方面,许多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

  在梨树县,种粮大户张帅依托500公顷玉米田,办起燃料颗粒厂,一吨秸秆颗粒能卖500元;在松原市宁江区,禾众科技公司用秸秆生产发酵肥,远销山东等地;在扶余市,村民们把水稻秸秆做成草帘、草绳卖给大棚种植户,从事编织作业的农民每天能赚100多元;在双辽市,水稻秸秆做成的稻草砖远销日本,成了和牛爱吃的饲料,1公顷秸秆能卖1000多元……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许多农民还转行做起“秸秆经纪人”。“团队一年能经手4万多吨秸秆,收入30多万元。”扶余市秸秆经纪人王国良说。他们一边沟通乡镇村屯,组织专业人员收割收购秸秆,一边将其送往生物质电厂和下游加工企业,畅通了秸秆利用的各个环节。

  吉林省发改部门和农业部门测算,全省全年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约4000万吨。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综合利用方式的推广,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超过2800万吨。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田富英表示,预计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超过3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