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小型机构医废收运最后一公里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6-27 19:46:58 浏览()次

 

  图为上海市黄浦区医疗废物接运车工作人员将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搬运到大型医废车上,然后双方在接收单上签字完成交接。

  沈凤高 王盛供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徐璐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众多著名大医院闻名遐迩,如瑞金、中山、华山、新华等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并且其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已不成问题,完全进入规范化阶段。

  然而,上海共有近6000家医疗机构,其中约90%是小型医疗机构,大多数都分散在城乡的角角落落,每天产生大量医疗废物,要收集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令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头痛不已。

  如今,这一老大难问题已迎刃而解。上海市在黄浦区探索出一种打通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最后1公里的新模式——“黄浦模式”,即“定时定点收集、车对车交接”。

  定时定点收集,车对车交接,确保安全无误

  黄浦区小型医疗废物收集工作的操办者是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这家国字号主动揽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记者日前随公司总经理李传华体验了收运过程。上午8点30分,5辆吨位为600吨的小型收运电动车从黄浦区一家第三方公司的停车场出发,按照规定路线分头驶向区内的各小型医疗机构。

  记者紧随一辆装运车前往一家狭窄马路边的小型牙科诊所。开了约十分钟,装运车来到了牙科诊所。牙科诊所的一位护士手拿一个医废袋候在门口,车子一停,“全副武装”的运货员跳下车接过医废袋,把袋子装入收运车里的周转箱,双方在接收单上签字确认。随后,装运车又驶向另一家诊所。连续跑了6家小诊所,一个上午完成了收集工作。

  随后,装运车驶往集合点。13时之前,全部5辆车分别驶进区内的仁济医院西院、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将所有小型医疗机构医废送到停在那两家医院的大型医疗废物收运车上,由大型收运车把医疗废物运往位于郊区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公司,进行末端安全处置。

  李传华告诉记者,黄浦区总共配备了6辆车,其中5辆车每天运行,一辆备用车“随时待命”,最终实现了在48小时内将全区的医疗废物收集完毕的法定目标。整个过程中,医疗废物不落地,收运车每天接受清洗消毒,并安装GPS进行全程跟踪监控。

  这种新模式被全区小型医疗机构经营者认可。李传华介绍道,采用小车接驳大车的医废收运模式后,企业为此支付的垃圾收运处置费用没有增加。黄浦区某口腔门诊部负责人表示,收运车定时定点上门回收,大大增加了医废收运次数,同时节约了企业人力、时间和经济成本。

  李传华表示,这套模式从试点到正式运行花费时间很短,不到一年时间,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便捷服务,解决了医废收集的“最后1公里”难题。

  潜心调研,黄浦模式破茧而出

  小车“接龙”大车的模式无先例可循,更没有明文规定允许采用车辆接驳转运的形式。但问题明摆着,不解决问题只会越积越多。上海尝试将黄浦区作为突破口来探出一条新路。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有着国际声誉,同时也是上海的老城区,许多老旧小马路上有不少小型医疗机构,一般运货车很难驶入,一旦试点成功就有推广的价值。

  黄浦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则说,在黄浦区,小型医疗机构就有近200家,大多分布在老城厢的弄堂和小道路上。受路况等因素限制,全区的小型医疗机构周围,垃圾收运车辆的通行和停车都是难题,导致医疗废物的收运频次较低,甚至难以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两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置。

  黄浦区一家中医门诊部负责人坦言,由于诊所门口的道路有的是单行道,有的是单车道,收运车进入不方便。“从实践操作来看,要实现48小时收运一次,非常困难。”

  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运难题,倒逼出创新模式。于是,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粉墨登场”了。李传华介绍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公司接手探索任务后,就对3157篇国内外医疗废物管理文献进行收集,并从国内外医疗废物立法理念、管理制度、医疗废物产生和管理情况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对11省市范围内13942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并掌握全国典型城市医疗废物收运现状;现场调研上海市11家医疗卫生机构,并重点考察学习了苏州姑苏区率先试点的“互联网+”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此外,向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卫生系统代表开展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管理改进的专家意见征询,收到建议100余条。

  在总结国内外医疗废物收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负责收运处置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公司工作人员激发起“头脑风暴”:为何不采用灵活的小车“接龙”收运大车的模式?经过反复磋商和仔细研究,这一新型模式得到了市区二级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的高度认可。

  于是,“定时定点收集、车对车交接”的“黄浦医疗废物收运模式”开始试运行,并于今年6月正式运行。

  如今,“黄浦模式”成功为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打开了一条安全通道,“最后1公里”问题得以破解,政府部门也有了推广的底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特地考察了相关工作,并极大地赞赏了“黄浦模式”,既提高了医疗废物的收运效能,又为小型医疗机构节约了成本。“在全市推广‘黄浦模式’必将提升医疗废物的收运效能和安全处置水平,让上海市民生活得更放心。”

  据了解,松江区、长宁区、虹口区生态环境局已陆续表示,想联合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在本区域推广“黄浦模式”。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对黄浦模式高度认可,并已将“黄浦模式”行文转发至16个区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