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前,农户江维猪舍养殖污染直排。 如东县环保局供图
整改后,农户江维将原排水明渠拆除,并建设300立方米的粪便收集池。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沈利娟 记者闫艳
“养了几十年猪,猪粪都是下河的,怎么现在就成违法了?”
2016年3月21日,当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来到马塘镇蔡渡村19组村民江维家中时,一位中年汉子冲着执法人员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拒绝在调查笔录上签字。
3个月过后,这户猪舍周边的情况却全然改变:通向西侧河道的排口封堵,原来沿着猪舍外墙砌起的露天收集池全部拆除,换成一座300立方米的地埋式全密封收集池,用白色水泥封顶后与地面齐平,显得干净、整洁。
这样的变化,在如东畜禽养殖污染执法过程中还有很多。
如东是畜禽养殖大县,畜禽粪污直排过去一直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顽疾。
近年来,如东环保部门花气力加大执法力度,以堵促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东县马塘镇蔡渡村1~3组四级河两岸养殖户的污染整治,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缩影。
“不往河里排,猪粪上哪儿去?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马塘镇蔡渡村1~3组四级河,东西走向,长约1千米的河道两岸,分布着12家生猪养殖户,规模从20几头到300多头不等,猪舍皆沿河而建,排污管道通向河道直排。枯水期的河面堆积着厚厚的猪粪,一到夏天,味道刺鼻、蚊虫打脸,使周边村民生活严重受到影响,一时成为当地投诉热点。
镇、村曾多次派人上门劝说、指导整改,但效果始终不大。面对现状,如东县环保局和马塘镇镇政府痛下决心,对河道两岸12家养猪户一并进行查处。
“不往河里排,猪粪上哪儿去?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做的吗?”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部分村民对处罚难以接受,情绪激烈,全然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违法行为。
而更多地人表现出了沮丧。村民顾生泉半弓着腰伏在桌上,在调查笔录上按下指印。“儿子离婚,留下小孙女,他又当爷爷又当爹,养猪的收入主要是供小孙女上学。”听老人说起家中境况,如东县环境监察大队六中队中队长李卫心里很不好受。
马塘镇蔡渡村是如东县环境监察大队六中队辖区,据全程参与案件查处的李卫介绍,“养殖户主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一半以上,其他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几十头猪,就是全家的生计。”
伴随着调查取证开展,李卫开始注意到执法对象的特殊性,“最少的才养20多头。即使生猪行情好,赚钱也不多。一处罚至少得2万块,有点于心不忍。”
李卫向顾生泉解释,沿河两岸但凡猪粪直排下河的,都要处罚,目的是促使养殖户改正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不会只针对哪一户哪一家。
“只要你们该罚的每家都罚,就说明是公正的,我就支持!”顾生泉对李卫说道。
处罚告知书下达后,李卫不仅没有轻松,反而更加忙碌了起来
就在李卫和顾生泉对话的当天,如东县环保局下达了12份行政处罚告知书。
“我们蔡渡村养猪这几年成了规模,在如东全县都有名。但环境污染也大,老百姓举报比较多,县里下决心了。”蔡渡村委会副主任葛益飞接受过好几次采访。群众一打电话到如东县电视台,他就得向来人说一说污染的事。“这次必须要配合相关部门把这个‘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
为了凸显处罚公平公正的承诺,3月24日告知书送达时,由如东县检察院工作人员全程监督,如东县环保局邀请当地媒体进行跟踪报道。被处罚的12户都在告知书上签了字。
“交了这2万罚款,可以排了吗?”67岁的秦岳长养的七十几头猪快要出栏,接下来他想增加点存栏量,听说现在猪粪不让排了,秦岳长向执法人员打听是不是交了钱政府就不再干涉。执法人员告诉他不行。
“老人年纪大了,我说了三遍才听清。”李卫记得秦岳长无奈的神情,“听说交了钱猪粪还是不能排,他不理解。我们也感到很无奈。这些事情上,老百姓确实不懂法啊,需要我们仔细解释。”
处罚告知书下达后,李卫不仅没有轻松,反而更加忙碌了起来。他和马塘镇镇政府工作人员一道,对这12户养猪户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结合如东县环保、农业部门开展的畜禽污染综合整治,指导农户采取最优处理方式。
“一是建设蓄粪池,到一年两季的农忙、耕种季节肥田;二是源头收集,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水污分离,由养猪户留集、服务队收集,处理后送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三是实施圈外发酵床降解堆试验,这是拟推广的新工艺。”
而李卫做得更多的是,向村民不厌其烦地宣讲减免处罚条件,告诉他们只要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罚款也许就不用交了。“这钱我不想罚。”
“老百姓的绿水青山最终还需要老百姓来保护”
“维护法律尊严是必要的,但罚款不是目的。几十头猪是一家人生计所在,我不赞成过高的处罚金额,重在教育整改。”案审会上,如东县环保局副局长戴威威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会议成员的认同。案审会决定,除两家规模稍大的养猪户外,对其余10户的处罚金额都定在法则规定的最低点。
“对村民们是一个触动,但又没有打消他们整改的积极性。”在后督察检查时,李卫再一次见到了当初冲他拍桌子嚷嚷的蔡渡村19组村民江维。
江维正和几个工人进行筑池施工,整排粪便收集池已经浇筑成型。他没有多话,一改之前的对抗情绪,默默干着零活。倒是一旁的工人嚷起来:“现在县里来人了,你和他们说说啊,这个池子一下子花了好几万啊。”
村干部告诉李卫,执法人员走后,江维就主动去向镇上、村里了解了猪粪处理办法。经济并不宽裕的他,一口气拿出3万多元,毫不含糊。将原来的排水明渠拆除,清理丰产沟中粪污,改之前的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建设300立方米的粪便收集池,定期由镇服务队收集,送镇里畜禽粪便处置中心处置。
“也许是长年辛劳所致,我看见他肩头有一道明显的凹痕。家庭的担子都在他一个人身上,拿出这些钱不容易。老百姓多数都是这样朴实坚韧,让我们很感动。”李卫感慨道。
包括江维在内,最终,如东县环保局对整改积极有效的2家养猪户免去了处罚,并督促其余人家在规定时间内陆续整改到位。
此次集体执法,也对镇上其他养殖户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自3月执法以来,如东县环保局没有接到一起有关马塘镇畜禽养殖污染的群众举报。
据了解,目前,如东县共有规模化生猪养殖户165户,非规模化生猪养殖户8.17万户,生猪存栏120多万头。
近年来,如东采取“堵、治、疏、控”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作为‘堵’字环节的牵头部门,县环保部门以堵促疏、融情于法,为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排污总量、推进循环利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 2014年以来,如东县共封堵粪污直排口3200个,新建蓄粪池1764个,沼气池251个,干粪收集房1143个,建立清运服务组织14家。
同时,探索出沼气发电并网模式,培植发展了一批综合循环利用典型。
“执法人员要有一副包公脸,也要有一颗菩萨心。”戴威威说,“老百姓的绿水青山最终还需要老百姓来保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执法的引导力量,是对环保工作真正的考验。”
(文中养殖户均为化名)
法眼
“包公脸”与“菩萨心”
王玮
“痛下决心,对河两岸12家养猪户一并进行查处。”“也许是长年辛劳所致,我看见他肩头有一道明显的凹痕。拿出这些钱不容易。”环境执法人员既看到了养殖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违法问题,也看到了养殖户生产经营的不易。
在记者笔下,一个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处处为民着想的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形象跃然纸上。
进入2016年以来,“二师兄”一直很火。一方面,它身价倍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7月,猪肉价格同比一直处于涨幅态势;另一方面,它又处处挨打,畜禽养殖粪污对城乡环境造成的污染久久难治,随着环保法和“水十条”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养殖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必尽义务。各地纷纷借此持续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执法力度,力求解决多年的顽疾。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规模以下的散养户居多。正如文中提到的12家生猪养殖户,规模从20几头到300多头不等。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这些散户的环境意识很低,并不太清楚粪污直排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受猪价涨跌影响,散养户未必能赚很多钱,要他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花钱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是很难的一件事。
一方面,历史欠账太多,另一方面,养猪收入也是他们的生计所在,这就给畜禽养殖污染执法工作增添了很大难度。
困难面前,如东充分发挥环境执法的引导力量,既有着一副“包公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督促这些养猪户整改到位,回应公众之关切;又藏着一颗“菩萨心”,充分考虑到执法对象的特殊性,引导他们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以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如东环保部门开展人性化执法,融情于法,得到被执法对象的信任、理解,促使养殖户积极进行整改,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保障了养殖户的生计。
如东县环保局副局长戴威威说:“老百姓的绿水青山最终还需要老百姓来维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执法的引导力量,是对环保工作真正的考验。”事实证明,他们经受住了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