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淮河流域协同治理列为区域合作的重中之重。从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到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再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一系列举措展现出“善谋、善联、善创”的协同治理思路,为破解省际毗邻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了系统方案与宝贵实践,带来三点启示。
治理须善谋,以系统规划破解碎片之困。淮河流域生态问题具有跨域性、复杂性等典型特征,以往以行政区划为界、各扫门前雪式的治理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方案》中强调推进沙颍河、涡河等淮河干支流生态廊道一体化建设,体现出从全流域出发的系统思维。这启示我们,有效的跨域环境治理必须在顶层设计上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科学规划生态空间、合理设定阶段目标,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的根本转变,为长效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须善联,以机制共建破解行政壁垒。规划落地,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协同执行机制。行政分割导致的监测标准不一、信息共享不畅、执法尺度差异、应急响应脱节等问题,长期成为跨域治理的痛点、堵点。《方案》着力构建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与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正是针对这些症结的疏通之策。可见,建立常态化协调平台、统一技术标准、打通信息共享渠道,才能将共保联治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真正凝聚治理合力、效力。
创新须善创,以利益调节破解内生动力。长效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调动各方积极性。皖豫省际毗邻地区探索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运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谁保护谁吃亏”困境的重要创新。这一机制遵循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原则,通过经济手段,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从而激发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例如皖豫支持界首、太和、沈丘、项城合作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推动六安、信阳共建碳汇经济试验区等,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开辟了全新的路径。这启示我们,省际毗邻地区污染治理不能仅靠行政指令,更应引入经济杠杆,构建激励相容的长效协同治理机制。未来,也可在资金补偿基础上,拓展产业协作、技术共享等多元化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从博弈奔向协同合作共赢。
当前我国流域治理正从单一、被动管控,迈向系统、主动治理的新阶段。省际毗邻地区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机制与动力的协同推进。有了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协同治淮的先行实践,未来期待更多的省、市和地区从皖豫协同治理中汲取经验,勇于打破行政边界、深化协同合作,携手共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