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来临时,城市该如何守护水环境安全?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7 11:22:50 浏览()次

我国大部分城市内河水系都属于平原河网水系,流量小、流速慢,水体循环不畅,抗污染冲击能力较弱。当前雨季来临,部分地区的持续降雨在缓解高温的同时,也可能因城市排水与污染治理不足,使城市水体系统面临严峻考验。当裹挟着各类污染物的雨水涌入河道,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更威胁着居民的用水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有专家指出,雨季污染物入河是导致我国部分城市河湖雨季水体感官品质较差、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水体雨季污染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系统问题,污染源呈现多源性和分散性,污染过程涉及大气、地面、管网等多个环节,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降雨初期,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形成初次污染;落地后,地表径流又将地面的泥沙、油污、生活垃圾、工业残留物等污染物卷入其中,进一步加重污染负荷;进入排水管网后,雨水还会冲刷管道内长期沉积的污垢,使得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这些污染物若不能被合理分流、截污、净化,就会直接进入城市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相关研究表明,在南方部分城市,雨季时城市水体污染负荷可增加30%—50%,部分雨污合流制老城区甚至超过60%。可若仅针对其中某一个环节进行治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其他环节的连锁反应。因此,要破解雨季污染物进入城市水体的难题,决不能仅针对其中某一个环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管控。

在源头控制方面,要从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布局城市产业结构,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远离水源地的区域迁移,减轻工业污染源对城市水体的威胁;统筹推进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对建筑工地、机动车尾气、城市垃圾等污染源的管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更是源头治理的核心,许多城市早期采用合流制管网,在雨季时因负荷过大,大量混合污水溢流直排河道,造成严重污染。通过因地制宜逐步改造合流制管网,将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处理,能够有效减少雨季污水入河量,从根源上降低污染负荷。

过程阻断是系统治理的重要环节。强化水体污染拦截与净化,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拦截体系。在河道沿线设置生态拦截带、人工湿地等生态设施,利用植物吸附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和降解。在排水口布设截流井、格栅等物理拦截设备,有效拦截大颗粒污染物,降低进入河道的污染负荷。同时,完善污水收集和处理骨干系统,留足冗余空间,以应对雨季的污染冲击,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通过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因地制宜对河岸(湖岸)进行改造,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在雨季前,也应对河道、管网等进行清淤,减少沉积污染物因雨水冲刷而释放。

末端治理则依赖科技赋能。智慧排水系统建设能为雨季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地制宜,借助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降雨量、管网水位、水质指标等关键数据,构建起覆盖城市排水系统的监测网络。结合大数据、AI 模型等,可对溢流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实现对调蓄池、泵站等设施的动态调度。当预测到管网即将超负荷时,系统可提前启动调蓄池进行雨水存储,或调度泵站将污水及时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最大限度削减雨季溢流污染入河量。某东部城市引入智慧排水系统后,雨季污染控制效率提升30%以上,有效保护了城市水体环境,这正是科技助力末端治理的生动实践。

制度保障和公众参与是系统治理的重要支撑。政府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广大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把环保认知转化为环保行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活动,让居民充分了解雨季水体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性,鼓励市民积极参与雨前、雨中、雨后的管理工作,如参与设施保护、担任民间河长开展定期巡逻等。完善举报渠道,鼓励市民对雨水口排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城市水体雨季污染治理的各环节,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从硬件设施建设到制度保障、公众参与,都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共同发力、统筹兼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治理效能,实现城市水体的长治久清,为居民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