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如何构筑黄河西岸绿色廊道?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3-24 12:02:03 浏览()次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干流在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流域国土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到陕西的65%、76%和87%。黄河流域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当前,应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生态保护、能源开发、交通提质、农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黄河陕西段西岸绿色廊道建设,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样板,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陕西力量,谱写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黄河西岸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构建黄河西岸重要生态系统安全屏障。在保护现有林草资源的基础上,扩绿增绿、提质增效,弥补林草业空白短板,突破困难地造林瓶颈,加强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治理,推动废物减量化、资源化高效利用。加强黄河干支流水质监测与治理,严格水资源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构建连续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与风险预警机制,实现黄河西岸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控与精准治理。

促进能源协同开发,推动黄河西岸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是陕西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因地制宜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加快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开发,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构建多元、绿色、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继续发挥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压舱石”作用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节能降碳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转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氢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减轻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平衡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发展关系,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实现科学合理的互补、协调与替代,促进黄河西岸能源结构调整,为“双碳”目标高质量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交通提质培优,构建黄河西岸高效交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陕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应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快构建黄河西岸覆盖广泛、层次分明、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系统整合沿黄公路文旅、沿线产业与农业资源,打造文化体验、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发展走廊。加快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实现能源资源高效流动,全面提升黄河“能源流域”互联互通与运输保障能力。着力构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密城际城乡交通网络,优化区域交通资源配置,促进城乡高效连通与区域协同发展,为黄河西岸地区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打造黄河西岸绿色农业全产业链。陕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推动黄河西岸农业绿色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构建,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整合黄河西岸农业优势资源,深化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传承文化,挖掘黄河西岸文化时代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系统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全面推动承载黄河文化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涵、风俗习惯、文艺作品等资源的整理、挖掘、保护和传承,着力打造黄河国家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依托黄河西岸资源优势,系统建立黄河精品旅游资源名录,加快推进黄河风情旅游带建设,打造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黄河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强开发蕴含陕西元素的黄河主题文创产品与产业,塑造独具魅力的文创品牌,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加快科技创新,为黄河西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应聚焦黄河西岸的生态保护、能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多个领域,集聚多元领域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融合能源资源开发、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重大课题研究,构建安全、绿色、宜居黄河西岸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破解生产、生活、生态的矛盾,推动科技创新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作者孙强系西安科技大学教授,郭庆军系西安工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