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下简称“构建大格局”)。“构建大格局”包括从山顶到流域再到海域的全域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命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是厦门最大的行政区。历史上,同安山区多、农村多、畜禽养殖和海域养殖面积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同安区以军营村、东西溪、同安湾为试点,山顶打造“绿盈乡村”样板,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培育生态产业,促进绿色发展;流域开展东西溪、埭头溪等生态治理;环东海综合整治中实施陆源减排和海域生态扩容,推进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城区、美丽园区“五大美丽”建设,实现了治海、治河、治山、治城一体化推进,构建了同安区范围的“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践样本。2022年,同安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主要经验
同安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要有以下经验: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厦门市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先后颁布30多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形成了以国家法律为遵循、地方法规为基础、部门规章制度为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在同安得到了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司法+生态”作用,2018年成立生态法庭。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成立企业环保法律服务站,探索同安区企业环保法律服务站运作机制。
规划引领+空间管控,优化山海全域生态空间格局。编制同安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等,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制定《同安区空间战略规划》,形成“一屏一湾三廊”生态安全格局。
强化全域全过程系统治理,提升山海环境质量。推进全区流域治理,协同“三水”共治,坚持综合治理、流域治理、源头治理、工程治理。在全国较早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创新“全收集、全处理、全补水、全清淤、全修复”的“五全”流域综合整治体系。实施隘头潭、东溪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削减农业面源入河总磷污染物总量,埭头溪治理经验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开展同安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以“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实施岸线资源保护修复、全海域退养等工程,营造良好的湾区生态环境。
培育生态产业,实现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价值实现。培育生态产业,打造云顶山沿东西溪至同安湾的山海发展轴。山顶打造生态旅游、农产销售、碳汇交易等绿色发展路线,山下开发高端商服、科技创新产业,打造滨海旅游浪漫线。完成79个以“军营村、白交祠村” 为试点示范样板的“绿盈乡村”创建工作。军营村入选国家级“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村集体完成了全国首笔农业碳汇交易。积极践行“两山”转化,埭头溪试点实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的目标考核制度。
聚集高科技智能滨海产业,实现山海全域高质量发展。同安区奋力建设厦门科学城核心区,立足“4+4+1”产业体系,培育47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96个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环东海域同安新城和同翔高新城发展“双引擎”,将传统工业园区打造为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工业社区,将环东海域同安新城建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绿色发展新城。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共建美丽宜居同安城。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全力打造宜居样板。新增绿地284.55公顷、慢道29.55公里,打造精品公园1个和5个立体绿化项目,安全生态水系120.85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3平方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强化、优化“大城管”机制,建立健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全力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样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主要启示
同安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实践,对各地来说有诸多启示。
完善全链条全领域全过程体制机制融合创新与顶层设计。从源头管控和系统治理出发,从全链条、全领域、全过程等方面深入推进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制机制融合。充分考虑流域—海域氮、磷等污染源治理,全面推行改革方案、操作规范、应用场景、成效评估“四个一”工作法。推动环评与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污权、排污许可融合办理,实现“一次申请、三证合一”。加强精细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环境准入,完善“从山顶到海洋”全链条的监测、标准、环评、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等制度。建立全面覆盖、层次清晰的责任分配机制,促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统一与协调,融合各环节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推进“五大美丽”建设,打通山顶到海洋全域保护治理的目标路径。设置阶段性目标,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提出各领域目标改善总体思路,科学合理地设置目标任务,有步骤、有节奏地推进工作。通过“五大美丽”的建设,打通山顶到海洋全域保护治理的目标路径。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实施重大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升“构建大格局”的能力保障体系。创新制度政策支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EOD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科技支撑,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数字赋能,实施生态环境人工智能信息化工程,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
作者单位:杨昆、刘帅帅、杨静,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和团,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