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美资源”到“水美经济”转化实践的湖州样本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10-21 08:29:23 浏览()次

日暮时分,从浙江湖州南太湖的渔人码头远眺,夕阳下的太湖烟波浩渺,白鸥翔集。湖岸边,各种建筑群、景观带、亲水平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宽阔平坦的滨湖大道,由东向西沿着湖岸一直延伸,宛如一条“巨龙”。

“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太湖边生生不息的景象,离不开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日前,2023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考核结果公布,湖州市获得全省首批“大禹鼎一星金鼎”,至此,湖州市已连续十年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水作为生态之基,已成为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最灵动的韵脚。

全民护水

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水网交织,翠色绵延,车渚港绕村而流。王佳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一名村级河长。“捞垃圾、闻气味、查污水,从水到岸,任何旮旯都不放过。”得益于湖州创新的“智慧巡河”机制,王佳的巡河记录和发现的问题,都能随时上传到覆盖全市的“河长在线”管理系统,全天候“呵护”河湖。

从一名“河小青”开始,十年,王佳也参与见证这条村河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办起了许多粉皮小作坊,河水一天比一天浑浊,最终变成了臭水沟。当地关停粉皮加工小作坊和喷水织机等高污染行业,把发展目光投向杨梅产业。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型,更是彻底截断了河道污染源头,让渚山村的河网水质从原来的劣V类提升到了准Ⅱ类。村庄焕新颜,发展有新路,村里杨梅种植面积达到3800余亩,农户100%参与,大部分农户的杨梅年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40万元以上。

一河一塘皆风景,一点一滴生态情。随着河长制的不断迭代完善,湖州市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共落实市级河长9名、县级河长141名、乡级河长695名、村级河长2945名。

湖州还首创“绿水币”奖励机制,走出一条全民护水的独特路子。

德清洛舍,杭嘉湖平原的一个水乡小镇,碧水盈盈。日前,当地村民胡薇照常在晚饭后来到洛舍漾边散步,发现岸边水草间漂着几个饮料瓶。她拿出手机,进入“浙里办”APP的“乐水护水”平台,拍照、上传,她的护水行为被平台留痕并赋予5个绿水币。“一定数额的绿水币可在积分商城进行线上和线下兑换相应物品,除了问题爆料,还能参加巡河任务、评价河湖长工作,都能获取绿水币。”胡薇说。

近年来,湖州与金融机构合作,把“绿水币”和个人信用贷款利率挂钩,积分越高,利率越低,吸引更多人参与巡河护河,并建立“公众护水基金”,已收到爱心企业捐赠生态绿币超250万枚,实现了“绿水币”的“自我造血”。

小小“绿水币”带动全民护水,河湖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东苕溪出现大片“水下森林”,中华秋沙鸭在安吉越冬的数量逐年递增,西苕溪时隔40多年再现太湖鱼群洄游盛景。

“企业家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养殖户河长”、“洋河长”等民间河长,党员护水队、共青团“河小青”、妇联“美丽河嫂”等多个治水护水团体...一张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保护网,让湖州水更清、岸更绿。

协作联动

星罗棋布的河网,包容的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还有跨越县区的治理。银白的鳞片、小巧的身形……去年,中国南部鱲属鱼类的新物种苕溪鱲在余杭与德清两地的苕溪流域被发现。这条小鱼的背后,是多年来两地跨区域合作的一部“治水经”

站在东苕溪北窑坞大桥上,往西看是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往东是余杭区仁和街道。清澈的河水,在下面缓缓流动。

2018年,两地建立首个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年度补偿资金1500万元,每月对东苕溪奉口、仁和两个取水口进行联合采样,若达到II类水质标准及以上,余杭区将按约向德清县拨付补偿资金。补偿机制实行以来,德清每年都获得全额补偿资金,并下拨到苕溪沿线的镇、街道,用于对苕溪保护和生态修复。在补偿协议的基础上,两地相关部门又签订了流域共治框架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实施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护水行动,生态共保的态势越来越好。

十年来,德清先后与毗邻的余杭、临平、桐乡以及市内的南浔、吴兴、安吉分别签订了《东苕溪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协议》《环境互保战略合作协议》《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战略合作协议》等多个流域共治框架协议,探索出了流域联保共治新模式。

“治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上下游、左右岸等,因此,要从机制上探索一个流域共享、共有、共治的模式,共同保护治水成果。”德清县美丽专班专职副主任车金根说。

在做好跨界协同治水的同时,部门之间的联动也同样重要。在南浔经济开发区,頔塘大运河作为黄金河道,穿境而过。运河边,有一座守护碧水的“最美小站”南浔頔塘水上生态联勤警务站,这也是全省首个由交通、公安、生态环境三部门组成的水上生态联勤警务站。

“老龙,今天又来巡河啦?”清晨,警务站民警龙正达早早地带着辅警队员,前往重点河流水域开展巡河,开启一天的工作。自从成为生态警长以来,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辖区的每一条河,广泛发动南浔经济开发区的志愿者、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生态义警队”开展水域保护宣传。

“联勤联动改变过去执法力量薄弱、部门协调难等问题,断面水污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据介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船舶污染排查、非法排污口整治、非法渔业捕捞打击等,建立“共享线索—牵头查处—询问”全过程模式,健全异地协查等长效机制,形成执法闭环。

点水成金

湖州还开启流域生态治理新模式——以“水韵湖城”行动推进生态精准修复,探索系统性、长效性治水新路径,力争至2025年末,除航道外全市域主要水体实现“岸绿、水草绿,水活、鱼虾活,透明度30厘米以上”的“两绿两活一透明”治理总目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山环水绕,出门见景,是吴兴区妙西镇的真实写照。吴兴区大力推进妙西港水生态修复,投入3.5亿元通过新建堰坝、生态护岸、河道疏浚等措施,将妙西港打造成“美丽河湖”。

水生态修复的“深耕细作”,带动了“旅游热”,铺好了“共富路”。近一年,该区域新注册民宿26家、农家乐9家,吸引三百多名新乡人扎根落户,掀起了年轻人回村创业创新的热潮,实现了以“山水妙境”的美丽乡村引进生态项目、以乡村旅游反哺美丽生态的转变,推动了“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之一,湖州还不断丰富“一汪清水”颜值变价值的“绿色账本”,2024年以来,已相继完成了3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

安吉县西南的黄浦江源片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一股清流倾泻而下奔腾向东。近段时间,位于黄浦江源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的漂流项目正全速推进。

今年3月,安吉县完成了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来自杭州的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3328万元获得了在安吉县章村镇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的生态旅游资源6年经营权。

2012年以来,安吉在该流域实施竹林抚育、坡耕地整治、坡面水系治理、水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保护和治理措施,巩固和提升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经核算,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1.03亿元。此次的产品出让方安吉县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章村镇政府设立了交易专项账户,交易资金专项用于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和村民共富创收,实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向“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转变。

让老百姓从绿水青山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已成为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内生动力。根据《湖州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全市将“加快水网建设、强化生态修复、建设乐水三圈、培育涉水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等五大幸福河湖建设任务,打造出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推动“水美资源”到“水美经济”转化实践的湖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