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日前通报典型案例,洪湖水生植被覆盖度低,仅占全湖面积的12%,不到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1/5,沉水植物几乎消亡,野生红莲面积大幅度减少,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仅为有记录以来历史较好水平的1/4。这提醒我们,当前洪湖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还不稳固,要坚持“三水统筹”,打好恢复洪湖生物多样性这场持久战。
水污染是导致洪湖水生生物减少的重要原因。督察发现,当前仍有大量污染水体流入洪湖。湖北省荆州市管网建设改造迟缓,部分区域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尾水通向沟渠,最终汇入洪湖。2012年以来,洪湖水质持续恶化,现在已是Ⅴ类水质。没有良好的水环境,水生生物怎么可能健康生长?恢复洪湖生物多样性,不仅要关注水生生物本身,更要关注水生生物的生境保护。恢复水生生物的生境第一步就是要减少入湖污染物排放。
除了要改善水环境,恢复洪湖生物多样性也要合理分配水资源。生态流量不足也是影响洪湖水生生物繁殖的重要原因。督察案例显示,习家口闸、荆襄河闸和高场南闸部分时段入湖生态流量不足,达不到补水要求。很多鱼类繁殖需要涨水过程的刺激和一定的流程与流速,生态流量不足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水量不足、水质恶化,从而影响鱼类的繁殖活动。生态流量对于保障生物的生存、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恢复洪湖生物多样性,需尽快缓解水生态资源短缺的状况。
健康平衡的生态系统能够保障水生生物的健康繁衍,丰富的水生生物又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近年来,洪湖已由历史通江湖泊转变为阻隔性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恢复洪湖生物多样性急需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督察发现,当前洪湖生态保护修复还不到位。《湖北省洪湖湖泊保护规划》要求的生态修复项目并未实施。恢复洪湖生物多样性,不仅要让湖泊休养生息,更要主动作为,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态健康。
洪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洪湖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状况的一个缩影。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是个系统工程,要全面统筹考虑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实现“三水统筹”必然面临诸多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克服畏难情绪。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对恢复长江生态平衡、保障长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作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近年来,为了推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恢复,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长江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摆烂”拖延只会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希望洪湖流域各地以此次曝光为契机,积极主动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力量,推动“三水统筹”,让洪湖再次找回“长江中下游明珠”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