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全长1345公里的嘉陵江秀美逶迤,曾让画圣吴道子惊艳。嘉陵江流经陕、甘、川、渝并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
其中,嘉陵江四川段长约796千米,自广元入川,途径南充,由广安出川,泽润川蜀,为四川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嘉陵江四川段干流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但部分流域支流水质未能稳定达标,为了稳定“变量”,嘉陵江沿岸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尤其是农村污水治理,进行岸线整治,嘉陵江干支流全域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Ⅱ类水质断面占比稳步提升,沿岸居民获得感不断提高,三百里嘉陵风光再现。
因地制宜,清洁流域“毛细血管”
在南充市仪陇县新民村村民许家全家的后院里,有一个微型的沼气池,人、猪和鸡鸭的粪便在此发酵形成的沼气足够一家人做饭。“这个沼气池是在旧池的基础上改造的,一共花费1200元,大部分靠政府补贴,我自己只花了400元。”许家全笑着说。
“这是我们开展厕污共治的成果之一。”仪陇县生态环境局水环境与农村生态股股长李奇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嘉陵江水质安全,仪陇县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利用老旧设施,因户施策,积极开展厕污共治,大力推广生活污水综合利用,为深丘农村地区污水治理探索出一条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治理模式。
同在嘉陵江畔的广元市苍溪县也在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措施。作为全省唯一一个集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地下水污染治理于一身的试点县,苍溪县治理的担子更重。
除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外,苍溪县进一步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以前龙洞沟又臭又浑,严重影响了附近的居民。”站在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龙洞沟边,苍溪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纪进很是感慨,“我们通过修建污水处理站控污截流;清淤疏浚、增大龙洞沟过流断面,提升了水流速度;建设生态石笼和生态浮岛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才有了现在的水清岸绿。”
在龙洞沟边钓鱼的游客。 任靖摄
嘉陵江并不只属于四川的南充、广元,而是流经陕、甘、川、渝,最终汇入长江,所以,对于嘉陵江的治理也离不开与其他省份的通力合作。
在川渝交界处,有一个名为“同心”的小桥从嘉陵江支流兴隆河上“跨”过,桥的一侧是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另一侧是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两镇共用嘉陵水,共担保护责。
“以前我们都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万隆镇副镇长周颖告诉记者,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协同发展成为主旋律,协同治理也成为两地共识。为此,两地积极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兴隆河摇金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
更值得骄傲的是,在沿岸各地的努力之下,嘉陵江的“毛细血管”变得更干净,支流水质稳步提升,出川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为长江送去源源清流。
生态修复,嘉陵岸线秀美再现
“以前这里乱石嶙峋,沿岸采砂场和垃圾场密布,岸线脏乱不堪。”从南充市黄金岸线建设项目负责人蔡杰的讲述中,记者得知了修复之前嘉陵江岸线的模样。
南充市拥有嘉陵江最柔美的身段,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嘉陵江南充段流域砂石开采无序增长,砂石堆码和加工侵占岸线等问题频现,给嘉陵江畔刻上了丑陋的“伤痕”。
为解决岸线乱象,南充市完成嘉陵江河道采砂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复核修订,依法科学设置可采区32处,沿江各县(市、区)“一厂一策”明确具体要求,严禁“超期、超量、超范围”开采,严厉打击偷采盗采等违法行为,并制定嘉陵江、东河、西河、流江河和思凤溪等5个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开发和利用规划,划定91个保护区、138个保留区、76个控制利用区和21个开发利用区。通过这两项工作,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河道空间、“一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
为了“淡疤修痕”,让岸线恢复原貌,南充市按照“还岸于民”的宗旨,建成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24.9万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先后建成13座沿江生态湿地公园,共恢复嘉陵江岸线56公里,复绿面积达3000余亩。荒岸弃滩变身湿地公园,鸟语花香、一步一景,成为市民休闲地、城市会客厅。
在苍溪县,也有这样一个会客厅——梨仙湖湿地公园。冬日的梨仙湖湿地公园,寒意料峭却不冷清,湖边三三两两的游人和在岸边直播跳舞的主播正用自己的脚步和舞姿诉说着对这个湿地公园的喜爱。
在湿地公园内直播跳舞的主播。 任靖摄
“以前这里是挖沙的荒滩地,为治理嘉陵江岸线、保证嘉陵江水体质量,我们以回水湾生态湿地为核心,充分利用成片滩涂和水系,大力实施嘉陵江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打造以浅水、沼泽为主的梨仙湖湿地公园。”纪进告诉记者。
如今的嘉陵岸线,已不再是乱石沙砾密布,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廊桥和精心布局的湿地公园,秀美的嘉陵岸线正慢慢“走”来。
人水和谐,沿岸居民钱包鼓起
嘉陵江边,不只有水,还有跨越历史的蜀道蜀木。“你们看到的这些古树已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穿行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中,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唐天勇为记者讲起古树的故事。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迄今保存最完好、存世最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栽植驿道古树群,被称为“蜀道奇观”“森林活化石”,其中绝大多数古树为柏树。
古人为保护古树设规立矩,明有“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清初设专禁砍伐剔枝的“树乡约”,民国对驿道古柏重新挂牌编号、登记造册;今人为呵护古树两易国道,建立保护中心,对于古树的爱护与尊重穿越古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经深入蜀地人民的心中。
而在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在仪陇县的一处果园里,黄澄澄的粑粑柑惹得人口水不停分泌。而在田间,也有源源不断的水经过管道浇在粑粑柑根部。“这些水是养殖废水。”仪陇县生态环境局水环境与农村生态股股长李奇又指了指树根边上的肥料,“这些肥料是猪粪做的。”
粑粑柑树的根部是猪粪做成的肥料。 任靖摄
这些废水和肥料均来自温氏种猪场,它是仪陇县三个大型养殖场之一,常年存栏母猪约5000头,日产生粪污约300吨。为了减少养殖粪污对嘉陵江的污染,种猪场采用固液分离的方式对粪便进行处理,干粪通过发酵罐处理后用于生产有机肥,液体通过两级AO工艺处理达到农灌水标准后还田利用。
“通过这种方式,每年可节约使用化肥1万吨,既帮助果农降低了种植成本,也减少了粪污、化肥对于嘉陵江的污染。”仪陇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正表示。
不只仪陇,类似收集处理农业生产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利用的模式已经在嘉陵江沿岸铺陈开来,为沿岸居民提供了一条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发展新路,居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