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优良水质,成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显著标志。今年,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黄河流域局)持续发挥综合监测、问题诊断、统筹保障的技术优势,坚守黄河干流全线水质Ⅱ类攻坚成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生态环境部党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科技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围绕中心履职尽责,流域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助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科技帮扶,妥善处理突发污水溢流
“今年以来,我们抓住城市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紧盯不放,组织技术骨干对部分城市重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诊断、抓对药方,实施精准靶向治疗。”黄河流域局分党组书记、局长范治晖告诉记者。
6月17日,正值暴雨倾盆,黄河流域局在对陕西省开展监督帮扶时发现龙门工业区突发污水溢流,在黄河小北干流韩城段形成黑色污染带。发现问题后,立即向韩城反馈,并在其邀请下及时给予技术帮扶。
“我们当天夜里赶到现场,当时所有人都紧绷着一根弦,一是下雨过后将无法溯源,二是龙门镇下游小北干流是黄河重要湿地河段,需防止工业废水混入,确保氰化物、挥发酚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不超标,必须在雨停止前找到解决污染问题的答案。”接到通知后,黄河流域局立即抽调技术骨干进驻韩城开展工作,黄河流域局科研所总工程师韩柯尧就是其中一员。
在水体污染复合性特征非常明显,多种污染共存并联、同时发生、多种污染效应表现出协同或拮抗作用情况下,黄河流域局果断采用——水体复合污染过程快速溯源分析技术。根据突发水污染事件特性,在明确水体复合污染类型基础上,同时开展水体复合污染物监测和复合污染主要途径调查,初步分析水体污染成因,为后续控制提供依据。
经过紧锣密鼓地实地查勘、周密排查和系统分析,黄河流域局技术人员终于准确识别了突发污水溢流的缘由、位置、数量,判定龙门镇水体复合污染类型为水体悬浮胶体颗粒复合污染和水体有机有毒化学品复合污染,用最短时间协助韩城制定了“3措施+2机制”,即从源头、过程和末端三方面的措施,建立问题检查发现、快速应急响应两个机制。随后,又指导提出了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初期雨水收集沉淀、城镇及管网淤积煤尘清理、无组织排放专项整治、修建拦截坝及调蓄池等10类24项工作任务。
用最短时间、最小工程量阶段性解决龙门工业区域内约50%的雨污混流问题,经随后两场较大降雨过程检验,没有再出现污水溢流。参与现场处理突发污水溢流的韩城相关人员和黄河流域局技术人员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鉴于当时所采取的仍属于应急整治阶段措施,黄河流域局科研所帮助韩城市编制了“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方案。从应急措施到长远谋划,在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科技赋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韩城突发污水溢流的有效应急处置,是黄河流域局科技助力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黄河流域局深化科技帮扶,整合科技资源,聚焦行业企业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流域统筹优势和技术优势,牢牢盯紧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努力攻克青海西宁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
在青海省西宁市,面对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黄河流域局派技术骨干参加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咨询,帮助地方算清取水量、用水量、排水量“三笔水账”,按照“供、用、耗、排”四个因素还原污水管网在雨、旱不同条件下的真实清污混流情况,并提出着眼当前应急处置与长远根治相结合的整治方案,同时黄河流域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开展“回头看”。目前,湟水河水质稳定在Ⅲ类且主要污染因子浓度显著下降。
——守牢黄河干流全线水质Ⅱ类攻坚成果
针对花园口断面部分时段出现的水质波动情况,结合“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汇水范围社会经济特点和西霞院水库下泄、支流入汇等水动力因素,分析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干支流水质水量响应关系等,黄河流域局制定了分段加密监测锁定问题河段和问题区域、独立调查分析水质变化原因、水质水量联合分析查明污染来源、雨天突击检查挖掘污染症结、技术保障提供解决方案、联合会商压实地方责任、督促地方迅速采取措施等一揽子技术方案,积极推动解决,挽回了花园口断面部分时段水质波动对全年水质类别评价的影响。
——持续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眼下正值越冬候鸟迁徙季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鸟类迁徙数据监测。得益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不断向好,这片湿地更加生机盎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主要江河三角洲中最具重大保护价值的生态区域,在世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也极具代表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虽取得积极成效,但受到流域水沙资源变化、区域经济开发、人类干扰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多年来,黄河流域局一直关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 范治晖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自2003年以来,黄河流域局陆续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水量调度效果评估、水生态监测及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撑。今年,我们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更是着眼于流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统筹性,进一步加强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与挑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及科研方向,持续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重大科研工作。”
协同推进,构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在处置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中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应用,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重大工作、重点任务中持续的技术供给,都得益于黄河流域局高度重视流域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
范治晖表示,黄河流域局将科技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在科研方向、制度机制、平台建设、人才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一是积极落实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部署,响应生态环境部征集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的工作要求,日前组织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科技需求座谈会。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出发,聚焦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前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专题调研工作基础上,凝练提出重大科技需求研究方向,向流域九省(区)生态环境厅及相关企业征求意见,从流域尺度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科技需求的精准性、科学性。二是充分发挥流域统筹优势,搭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集中攻关、协同创新”的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协作长效机制,加强与黄河流域省(区)及有关地市、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全流域科技创新效能、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构建监测、科研、人才和综合保障四位一体的保障支撑体系,加强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运用和导师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强化自身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支撑能力。四是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与保护实际,黄河流域局正在谋划制定“黄河流域局科技工作中长期发展纲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和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黄河流域局坚持团结协作、务实担当、守正创新,持续拓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不断以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