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汪塘能否恢复记忆中的模样?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14 00:24:53 浏览()次

在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将农村广泛存在的蓄水塘称为汪塘。汪塘因地表地形差异,在村庄田野分布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苏北平原地区的汪塘,面积梯度变化不大,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丰富。年长的村民对村中哪个地方原来有什么样的汪塘、什么样的水质,都了如指掌。

汪塘关乎村民福祉,寄托着太多人对过去的回忆。汪塘曾为村民提供了鱼虾、菱角、水生蔬菜等食物,村庄人畜饮用水也曾来自于汪塘;汪塘也曾是村民洗衣洗澡、交流沟通的港湾,更是孩童们捉鱼捉虾、游泳成长的摇篮。众多的汪塘可以削峰滞洪缓流、调控雨汛,在干旱季节又能蓄水供水浇灌农田。

汪塘关乎村庄生态。作为天然的蓄水库和净化池,汪塘调节着地表水沉降,汪塘中的微生物和水草过滤、吸附并分解水中的杂质,净化水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关键节点。蜻蜓蛙虫依赖于汪塘产卵繁殖,汪塘更是鸟类最佳的觅食栖息家园。

为了方便耕作,随着大规模农田改造,具有起伏地形的汪塘土地被机械化平整了,村中的汪塘也因房屋扩建等原因被填平或缩小。连接各汪塘的沟渠要么成了断头沟、半截渠,要么直接被填平,现有汪塘也大多变成了死水,水质越来越差。

村庄小汪塘如何才能回到从前?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不欠新账”,加强对现有汪塘整体保护。当务之急,是将群众反映强烈、面积较大的汪塘纳入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稳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有效管控生活污水向汪塘乱排乱倒。优先治理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等人口聚集村庄的汪塘。鼓励人口较少的自然村,充分借助农村环境消纳能力,结合果园、菜园等用水需求,因地制宜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

“多还旧账”,系统修复村庄原有汪塘。系统排查整治村庄汪塘黑臭水体,区分生活、种植、养殖、工业、底泥淤积等污染原因,分类施策。构建农户—田地—汪塘一体化的共生生态系统,通过沟—渠—田—塘—湖生命网络的构建,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有序、立体多维的生命景观结构,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空间。

汪塘的整治和恢复离不开部门协作和村民参与。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协同发力,对汪塘进行系统性治理和恢复。让村民了解周边汪塘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政府拟采取的治理和保护措施、预期实现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以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

充分借鉴传统农耕的生态智慧,动员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汪塘生态恢复,使禁用含磷洗涤产品、垃圾不落地、腾退养殖场户、关停无证照作坊等工作得到顺利推进。相信通过多方努力,乡村小汪塘孕育生态大能量就会指日可待。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