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龙江引水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环评批复。工程任务为“以城乡生活供水为主,结合工业供水,兼顾高效农业灌溉,为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创造条件”,规划到2040年供水7.74亿立方米,其中,城乡生活供水5.08亿立方米,一般工业供水2.30亿立方米,高效农业供水0.36亿立方米。
解决老区缺水难题,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白龙江引水工程是陇东革命老区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该工程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和陕西省延安市,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长江流域嘉陵江源头支流白龙江上游引水至黄河流域的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和陕西省延安市。项目的实施,将彻底解决沿线革命老区人民缺水吃的问题,同时将有力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白龙江引水工程受水区庆阳、平凉、天水3市是中华文明特别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切合甘肃省情实际,是加快解决甘陕革命老区缺水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是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迫切需要。
据了解,白龙江引水工程拟从甘南州迭部县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上游代古寺电站大坝下游建设代古寺水库引水工程,通过输水干线(包括492公里的总干线、总长398公里的7条输水干线及总长439公里的20条输水分干线),向天水、平凉、庆阳3市20县区及陕西省延安市4县区供水,工程总工期98个月,总投资635亿元。
工程设计水平年2040年,设计多年平均调水量7.74亿立方米,按地区划分,配置甘肃省水资源量6.84亿立方米,延安市0.9亿立方米;按照行业划分,配置城乡生活水量5.08亿立方米,工业(包括一般及能源工业)水量2.3亿立方米,经济林果水量0.36亿立方米。工程受益总人口约955万人,其中甘肃省约825万人,陕西省延安市约130万人,改善经济林果面积39.55万亩。
抢抓政策机遇,列入全国和省级重大水利工程
白龙江引水工程先后列入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三年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项目,是国家南北骨干水网20条通道之一,也是2023年省列重大项目。
甘肃省抢抓2022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论证多年的重大水利项目要抓紧实施”的政策机遇,2022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甘肃对白龙江引水工程作出重要指示,2月16日任振鹤省长拜会水利部部长,商请水利部继续支持白龙江引水工程建设,水利部表示将帮助甘肃加快推进项目前期。
把大事办好,要立足省情实际,谋划甘肃发展,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新型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
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的部署要求,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成立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专班,会同省水利厅提前研判分析,主动介入衔接,积极争取生态环境部支持,推动审批前期工作。
2022年5月,会同省水利厅组织完成了《甘肃受水区水污染防治规划(2019-2040年)》审查,报请省政府批复实施。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出具了《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为项目环评推进奠定了基础。2023年1月4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受理《白龙江引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成为生态环境部受理最快的项目之一。2023年7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环评批复。
领导亲自挂帅,助力项目审批顺利通过
据悉,甘肃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长根,副省长雷思维等领导以及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通过专题研讨、调查论证、现场勘察等方式,并多次赴生态环境部和部评估中心“面对面”交流和“线上”沟通,为项目环评顺利通过复核奠定基础。
在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环评审批工作中,生态环境部大力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甘落地实施,助力甘肃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对西成铁路、红沙梁煤矿、白龙江引水工程环评工作的高度关注、全程帮扶指导,同时邀请生态环境部有关领导专家适时来甘现场指导。
部环评司和评估中心负责同志一致表示,全力支持甘肃上马白龙江引水工程,环评司相关业务处室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督导推进,部评估中心持续跟踪服务,做好帮扶指导,并要求环评编制单位常驻北京修改完善环评报告,加快环评审批进程。
历时半年,白龙江引水工程最终通过了环评技术评估、审批全过程。涉及“两高”项目配水问题“平衡”难度大,加之环评编制单位技术支撑不足,留给生态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决策的时间较少。
下一步,甘肃将加强对“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工作的监督指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研判项目环评遇到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切实筑牢绿水青山第一道防线,提前介入服务指导,加强环评编制单位管理,举办技术研讨类培训班,不断提高环评编制技术水平,更好服务环评审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邹祖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