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危到增殖恢复,青海湖裸鲤逆流而上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2-07 14:30:02 浏览()次

早上九点,阳光透过冰面照进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鱼塘里,高级工程师俞录贤拿起冰镩在冰面上凿开一个直径约2.5米的孔洞,他用网兜捞起水面上的浮冰,俯身测量水的透明度和深度。

冰面下是两千万尾裸鲤,它们来自140多公里外的青海湖。作为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裸鲤对于维护青海湖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几个月后,它们将被送回青海湖,来年沙柳花开的时候,这些小精灵们将逆流而上,繁衍生息。

同样“逆流而上”的还有裸鲤的数量。32万吨,0.26万吨,11.42万吨,这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2002年、2022年青海湖裸鲤的资源总量。从“清水半河,鱼半河,鱼儿呀倒比河水多”到濒临灭绝,再到逆势上涨,青海湖的裸鲤们都经历了什么?

裸鲤之殇:最少时不足2600吨

每年5月—8月,这些黄褐色、没有鳞片的鱼儿将从青海湖出发,循着祖辈的气息沿河而上,它们用力甩动尾巴,抵抗湍急的水流,遇到台阶的阻拦时,则瞅准时机,奋力一跃,直至抵达理想的产卵地。

裸鲤逆流而上。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逆流前进的勇气和生命的接力固然美好,但洄游之路却荆棘密布,天敌捕食、河流断流、气候变化都可能导致生命的终结。倘若把这些小家伙们的繁衍生息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内观察,坎坷更甚。

第一道坎是生存环境。裸鲤的栖息地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半咸水湖,湖水盐碱度高、水温低,营养物质匮乏,导致裸鲤再生能力低、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缓慢,平均每10年才能增重0.5kg。加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泊水位不断下降,湖泊面积日渐萎缩,湖水盐碱度不断上升,裸鲤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

很多裸鲤没有跃过“破坏”这道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类足迹出现在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附近,频繁撒入河湖中的渔网带走了鲜美的裸鲤,黄褐色的身影越来越少。截至200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为2592吨,仅占原始资源量的0.81%。两年后,裸鲤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即便躲过了渔网,裸鲤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入湖河流主河道上筑起的河坝阻挡了它们前进的道路。“裸鲤们正常的跳跃高度在40厘米—50厘米。”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助理工程师付生云告诉记者,但是河坝的高度远高于此,大量顺河而上的裸鲤被困至此。

“拦河坝阻碍了大量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这里指雌鱼)上溯,导致亲鱼游程太短,产卵受到影响。”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表示:“裸鲤的性腺需要足够的水流刺激才能发育成熟,进而产卵。”

有幸抵达“育婴房”的裸鲤们也将大失所望。那时,河道两侧的植被遭遇大面积的破坏,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泥沙入河、河流改道,环湖沼泽面积不断缩小,留给鱼宝宝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裸鲤自然繁殖的速度远不及消失的速度。“野生环境下,裸鲤成活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二。”付生云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每一千颗鱼卵里只有两颗能够长成鱼苗,回到青海湖的怀抱。青海湖的“土著”们危在旦夕。

人工增殖:成活率从2‰升至80%

“人工增殖把裸鲤成活的概率提升到了80%。” 说起这个成活率,祁洪芳很开心。

所谓的人工增殖就是通过人工孵化、培育的方式来提高裸鲤的成活率,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被亲切地称为“助产师”。5月—8月是裸鲤的产卵期,其中6月中旬—7月中旬是产卵的高峰期,也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助产师”们最忙的时期。

早上八点半,他们已经穿好雨靴、下水裤在青海湖上游的河道内站定。虽然是夏天,但是高海拔带来的凉意仍未褪去,水温和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不少人身上还套着棉服。为了让更多的鱼卵受精成功,“助产师”们争分夺秒,“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在河里待到晚上九十点钟。” 付生云告诉记者。

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河道内捕捉裸鲤。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05432c426cea9a43bb32897eb8c090a.jpg

水里的工作人员熟练地用网兜捞出亲鱼,一手握住亲鱼使其腹部朝上,另一双手伸出拇指和食指捏住腹部并轻轻往下推,“如果有卵粒出来,说明亲鱼已经成熟了。”祁洪芳告诉记者,“这样的动作,裸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重复了无数次。”

成熟的亲鱼会被安置在旁边的网箱内集中取卵,小米粒大小的鱼卵在人工的挤压下流入盆中。“我们会在鱼卵中放入雄性的精液,用羽毛轻轻搅动,进行人工授精。”祁洪芳介绍说,“受精后的卵需要进行脱黏,因为受精卵上很多黏液和脏东西,用河水反复清洗三四遍才能得到晶莹透亮的鱼卵。”

一周后,鱼宝宝在孵化车间迎来和这个世界的第一次相遇,但它们还不会游泳,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躺在孵化槽槽底吸收卵黄囊。再过7天,鱼宝宝们就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水中游弋,彼时的它们,将坐上开往西宁市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有氧车,在那里成长、过冬,待到来年沙柳花开,重回出生地。

“每年有两千万尾裸鲤在这里长大。”付生云告诉记者。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沙柳河泉吉河人工增殖实验站、布哈河黑马河人工增殖实验站和青海湖裸鲤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是人工增殖的重要场地,也是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工作的重要支撑地。

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始于2002年,截至目前,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裸鲤鱼种1.97亿尾,另据此前发布的《青海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放生工作方案(2022-2025年)》,青海省已设立民间增殖放流点位23个,逐年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如今,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已超过23%。”祁洪芳表示。

盛景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

那剩下的77%怎么办?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青海省迈出了第一步——封湖育鱼,解决鱼量大幅下降的问题。1982年至今,青海省6次对青海湖进行封湖育鱼,封湖时间从2年增至10年,捕鱼量从4000吨降至0吨,管控力度持续加码。

其中,第六次封湖时间为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封湖育鱼区域包括:青海湖湖区及倒淌河、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吉尔孟河等入湖河流。封湖育鱼期间,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捕捞青海湖裸鲤或者以任何方式收购、拉运、储存、贩卖青海湖裸鲤。

与此同时,青海省立足流域,系统保护,综合施策,先后实施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一体保护,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12年增大5.1%,达到4625.6平方公里,蓄水量不断增加,青海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鱼儿们的生存环境日益好转。

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数据,202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较上年增加0.56万吨,增长5.1%。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由2002年的2600吨恢复到2022年的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

鱼的数量上来了,鱼儿洄游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河道上的大坝为农田送上了充足的淡水资源,却阻断了裸鲤回家的路。为保障青海湖裸鲤正常生殖洄游,青海省于2006年在沙柳河试验性修建了一座宽5米、长约150米的导壁式过鱼通道,但实际过鱼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根据青海湖裸鲤溯河洄游生态习性,研制了金属简易过鱼通道,通过两年的运行试验,取得了青海湖裸鲤游泳能力、跳跃高度、个体大小等多方面数据,为之后过鱼通道的建设提供了设计参数。”祁洪芳表示。

在此基础上,青海省对沙柳河、泉吉河和哈尔盖河的拦河大坝进行拆除,并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修建、改建7座洄游通道。以泉吉河洄游通道为例,通道呈阶梯式,长约100米,道内每隔1.6米有一个30厘米高的台阶和小水池,供裸鲤休息缓冲。

同时,鱼道中部设有一个5米长、50厘米高的休息区,供下游阶梯游上来的裸鲤休养生息,“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场景在此重现。

“今年是我在救护中心工作的第6个年头,但是看到裸鲤洄游的场景还是很震撼。”言语中,付生云透露着激动,“那时候湖边的马兰花都开了,目之所及是蓝紫色的花海,紧挨着湛蓝的青海湖,时不时还有裸鲤跃出水面,真的很美。不过这样的场景用语言真的很难描述,有机会一定要来看一看!”